翻譯為:春秋時齊國發生饑荒,黔敖準備了食物放在路邊,等候饑民過來就給他吃。有壹個饑民走來了,黔敖沖著他喊道:“嗟!來食!”那個饑民瞪著眼睛說:“我正因為不食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盡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饑民仍然堅決不吃,最後餓死了。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出處
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
擴展資料:
作品影響
《禮記》在儒家經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禮記》在曹魏時期升格為“經”,並在唐代進壹步升格為“五經”之壹,取代了《儀禮》的地位;《禮記》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列,被尊為“四書”之壹。
在儒家“十三經”中,《禮記》壹書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統地記述、闡釋了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內容。
《禮記·禮運》中,孔子與其弟子子遊以答問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會理想,並進而說明“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的特征,而禮制則是“小康”社會的綱紀,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建設。
作品簡介
《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
百度百科-禮記·檀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