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麽寫的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夾竹桃》是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的壹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時中,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
1、重點品讀3、4、5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花的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感受夾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為什麽愛夾竹桃。
2、學習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教學過程如下:
壹、采用變序,提挈中心
由問題“夾竹桃為什麽是作者最值得留戀和最值得回憶的花?”引導學生瀏覽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從中提挈出關鍵詞、靈魂詞——“韌性幻想”,板書。
二、圍繞中心,直奔重點段。
▲學習第4自然段(兼帶學習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寫夾竹桃的韌性,是文章的重點。我抓住中心詞“韌性”切入教學。
先讓學生理解“韌性”的內涵——堅韌、頑強不屈。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找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裏,畫出相關句子,讀壹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品讀三個重點句:
(1)“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壹聲不響,壹朵花敗了,又開出壹朵,壹嘟嚕花黃了,又長出壹嘟嚕。”
(2)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有什麽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麽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
(3)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自己的體會是第壹步,認識後兩句的句式特點——雙重否定句,贊美的語氣更強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壹步朗讀是第二步,與第3自然段對比朗讀是第三步。由“這壹點韌性,同院子裏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這壹句問——院子裏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樣的?哪個自然段描寫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明白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寫夾竹桃壹樣也是按從春到秋的季節變換的順序寫的。然後讓學生借助屏幕內容提示,進行對比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夾竹桃獨有的可貴韌性以及默默無聞、謙虛寧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寫第三自然段是為了起對比襯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來反襯夾竹桃的韌性。最後回到回歸到“韌性可貴”這壹中心上來。在學生讀懂了“物”的特點後,我讓學生讀懂物背後的“人”,讓學生明白寫自己喜歡的物,可以言自己的誌,抒自己的情。
▲學習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寫夾竹桃引起作者的許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課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思考兩大問題:(1)月光下的夾竹桃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花香和花影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感悟,引領學生體會“襲”字的妙,啟發學生調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想象其景其境,在頭腦中豐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關鍵詞“地圖”、“荇藻”、“墨竹”,讓學生喜歡哪壹種幻想就讀哪壹種幻想。師配以音樂,讓學生自己讀、四人小組讀、集體交流讀,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充分地誦讀,邊讀邊想象,使學生進入美的意境,讀出美的韻味,充分體會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悅、那份浮想聯翩,從中受到感染,獲得情趣。
四、練習寫話,習得方法
作者寫夾竹桃,由看到的景抒發自己的情,由真實的描寫,寫到虛幻的想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讓學生發揮想象,續寫月光下的夾竹桃帶給自己的幻想。
五、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學完了主要段落,再歸攏到文章的中心上,讓學生說說作者為什麽愛夾竹桃,愛夾竹桃的什麽,使中心問題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進壹步強調、突現,使教學始終緊扣中心,完整統壹。讓學生再讀第6自然段,領會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總結4、5自然段,總結全文,與第壹自然段相呼應。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匆匆》。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壹、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我們六年級課文第十六課《匆匆》,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壹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對時光的流逝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感到仿徨的復雜心情。文章先提出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然後通過“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這壹系列描寫,具體再現日子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思索。最後抓住“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壹句結尾,照應開頭,突出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這篇文章很註意修辭,文中第壹自然段用長短壹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壹組長短不壹,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壹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文中還多處運用比喻,使時間變得可以感覺,形象而又真實。在行文中流露出時光的可貴。同時,時間是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也在進而滲透出生命的可貴,珍惜時間,就是珍愛生命。
1、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技能目標:能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悟到時光易逝,壹去不復返的現實,從而明白珍惜時間,進而珍愛生命。
2、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3、課前準備: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語文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由於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壹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朗讀,達到情感上的***鳴,用有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讀,邊讀邊想,讀想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同時,圍繞文中的重點句子,發揮想象力,聯系實際,理解句子的內涵,通過口語練習和放些練習的嘗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 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基於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基本的自主學習方法,所以本節課將繼續滲透三種學習方法:壹、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二、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即仿寫),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三、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我們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告訴他們,閱讀的時候,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想開去,可以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壹)、溫情導入,引出“匆匆”
老師用充滿溫情的語言導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我們的小學生活過去了還能再回來嗎?那麽。是誰帶走了我們的往日?是誰讓我們就要和小學生活說再見?(時間)這節課我們就壹起來學習16課《匆匆》,齊讀課題,然後揭示課題。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簡介作者及散文。
(三)、初讀美文,感知“匆匆”
分別請幾名同學讀課文,教師和學生評價。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學生讀的時候教師適時正音,提醒他們註意節奏,註意“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頭涔涔、淚潸潸”等詞語的讀音。
(四)、精讀美文,品悟“匆匆”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壹環節老師指導學生自主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教師這樣引導和鼓勵孩子:同學們,通過剛才大家有感情的讀課文,每壹個人對本文都有了壹個新的了解和認識。那文中那些句子或詞語給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使妳為之感動呢呢? 然後,學生各抒己見,這裏可以打亂段落的順序,尊重學生的意見,給學生充分的發表意見的機會,但是教師要積極引導,可適當表揚,也可隨機引導,教師課堂準確調控,為本節課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抓住以下重點段落進行品讀,當學生提到這幾個段落的時候,相機引導。
我這裏就按順序去說,所說到的也就是在師生互動中,要引導學生感悟得出的。
1、第壹自然段,妳的眼前看見了哪些畫面?
教師引導:……是啊,月缺月圓,花開花謝都是自然現象,是時間飛逝的痕跡,那麽妳想想看作者的心裏在想些什麽?他的心情現在是怎樣的?那麽我們說說我們應該用什麽樣的語氣才能讀出作者的這種心情?作者用心寫的這篇散文,我們應該也用心靈去誦讀。
2、第二自然段。春去秋來,壹年又壹年匆匆而過,作者面對自己無意間溜走的“八千多個日子”心裏有什麽感受呢?他會說些什麽?學生想像發言,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惋惜之情的重點句子:像針尖上壹滴水,滴在大海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為何“頭涔涔”?為何“淚潸潸”?重點指導作者對“我的手漸漸空虛”的朗讀。
3、精讀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樣匆匆而逝的呢?老師和同學接力讀。
在我們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樣的不經意間消逝的?學生自由說,從切身體會到時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飛、溜”等動詞讀,讀完後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幾句話。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不僅註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在這裏我們由讀引入寫,讓學生在讀懂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進壹步體會時光的匆匆,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4、 深入作者入內心深處讀第四自然段:面對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無痕跡的日子作者覺醒了麽?他心裏在想些什麽呢?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讀給大家聽。把覺醒讀出來。指導朗讀感受作者內心的自責,以及內心的壹種淡淡的郁悶和傷感。在學生自由說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日子除了“如輕煙”、“如薄霧”還像什麽?妳能說出更美的句子嗎?在這裏以讀促寫,進壹步理解課文內容。
然後進壹步結合文中重點句子,邊讀邊品,聯系實際,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五)、統觀全文,讀壹讀學生喜歡的優美句子。
(六)、樹立沖突,激發學生思維碰撞。
在這裏,學生們通過品讀和想象已經了解了課文內容,能夠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時間的匆匆流逝的無奈,可以乘勝追擊,拋出問題:同學們:通過剛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讀,妳感到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會說出“難過、後悔、無奈、、、、、、”等壹系列詞語。那麽妳猜壹猜本文作者朱自清是壹個怎樣的人呢?學生會眾說紛紜,然後多媒體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簡介和壹生成就簡要。進而使學生明確,正是因為珍惜了時間,朱自清先生才有了這麽多的成就,正是因為珍惜了時間,朱自清的生命才會更有意義。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壹生成就仍在嘆息時光的虛度,那麽作為小學生,我們在珍惜時間的問題上又該怎樣去做呢?
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後進行仿寫:作者認為自己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妳的呢?請妳寫壹寫。寫後再次插入作者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正是因為作者對人生的思索,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為、有所痕跡,作者不是白白走了。進而引發學生思考:妳們願意在這個世界上白白走這壹遭嗎?妳們能讓壹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閑聊中、嬉鬧中消磨、打發掉嗎?思考後自然引出本節課最後壹個環節——
(七)、課外延伸,升華“匆匆”
我們學了這篇散文後妳最大的感受是什麽?妳對以後的日子有新的認識和打算嗎?能把妳想到的寫下來嗎?再次回到第壹段,深化主題:時光匆匆,壹去不復返,好好把握,讓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最後,引導學生交流剛才的隨筆,老師也出示壹篇自己的隨筆,配樂《秋日私語》,指生讀:“時間是無情的雨,時間是無聲的風,時間無處不在,時間在何處遁形?浪費了時間,時間也會將他拋棄最遠,珍惜了時間,才會珍愛生命,才會贏得成功。”
教師隨配樂說道:“朱自清先生,反思時間反思生命,是因為他深深的懂得了”學生隨教師手勢齊讀:“珍惜了時間,才會珍愛生命,才會贏得成功。”“朱自清先生壹生碩果累累,給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那更是因為他深深的懂得了——”學生繼續齊讀:“珍惜了時間,才會珍愛生命,才會贏得成功。”
全課結束。
五、說板書設計。
16、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開日 逝去如飛
人無再少年 珍惜時間
(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能從時間的名言、到課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壹目了然。)
文章內容無具體事件,板書很難找到立腳點。為充分調動師生兩個積極性,打破板書是“教師責任田”的專制行為,促進師生活動的默契及其合作精神的培養,我采用了合作型板書。時間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著“匆匆”二字,滴入時間的河水裏,壹艘艘載滿時間的小船,壹去不復返地流向遠方。如詩如畫的教師板書讓學生進入了情境,引起了學生心靈的***振,緊接著讓學生板書珍惜時間的名言“時間就是生命”“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學生通過學課文,寫名言,悟道理,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壹、潛心研讀說教材
抽簽結果出來了,是壹篇略讀課文《頂碗少年》。我馬上找來人教版第十二冊教材,認真研讀了起來。
《頂碗少年》是第壹單元的課文,單元主題是感悟生活。主要寫壹位少年在頂碗表演中連續失敗了兩次,但他沒有氣餒,沒有放棄,在別人的鼓勵下,面對壓力,面對失敗,挑戰自我,仍然表演,最終取得了成功。文章主題鮮明,表述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這樣壹讀教材,我對抽簽結果的不滿煙消雲散。
帶著慶幸,我又壹次走進教材。無疑,《頂碗少年》能吸引學生,因為它情節雖簡單但波瀾起伏,尤其作者對少年的神態、動作和外貌的描寫生動細膩。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適宜引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所以,本文不僅適合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可以引導積累優美語言,學習表達方法。再讀教材,我居然高興我抽到了它,對自己上好課充滿了信心。
二、準確定位說目標
教材研讀透了,該確定教學目標了。我從三個層面進行了關照:壹是《語文課程標準》,二是年段教學目標,三是單元教學目標。
首先,《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段的閱讀要求是:指導朗讀、默讀。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
其次,本冊的閱讀要求,壹是加快默讀速度和邊讀邊思考的訓練;二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另外,本冊教材第壹組安排了讀寫方法方面的內容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
據此,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弄清課文內容,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4、初步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我把“把握主要內容,懂得人生哲理,學習表達方法”作為教學重點。
三、觀察分析說學情
應該說,六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過失敗的體驗,很可能與頂碗少年在某些地方產生***鳴,容易激發起學生向頂碗少年學習百折不撓的精神的熱情。但他們對“驚心動魄”的感受與理解可能不是那麽深刻。這是上課之前我們就充分估計了的。另外,怎樣在學習體驗的同時受到語言的熏陶與感染,學習表達方法也是教師應該充分考慮的。
其實,學情的估計也僅僅是預測而已,畢竟沒有事先充分了解學生,不知道學生的起點到底在哪裏。且待上課時去發現,去調整。
四、關註發展說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的特色是情感真摯、強烈,容易使人受感染、被熏陶,但體會表演的“驚心動魄”並不容易。怎樣突破難點?我從兩方面考慮:壹是做充分的教學準備。首先是教師準備,研讀教材,精選閱讀材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其次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讓學生帶著充分的預習走進課文。二是選擇適合的學法與教法。學法上突出以讀為主——理清順序初讀,直奔重點再讀,細節感悟品讀,角色想象朗讀,細節描寫範讀。教法上采取了四個策略:
1、讀題想象創情
在教師激情導入板書之後,讓學生二讀課題,邊讀邊在腦中閃現文中精彩畫面,並指名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為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和課中的情感體驗作鋪墊。
2、咬文嚼字啟情
語言是有溫度的,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體現表演“驚心動魄”的場景、細節,抓住重點句,關鍵詞,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讓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於細微處體會表演的“驚心動魄”。
3、角色體驗入情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其背後有無窮的韻味。要賦予語言鮮活的形象,使其充滿生命力,就要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感悟豐富美好的情感。讀了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想象:如果妳是頂碗少年,站在這裏表演,妳是什麽感覺?
4、想象朗讀表情。
五、優化組合說教學過程
圍繞著我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
(壹)、揭題反饋,把握主要內容(此環節預計5分鐘)
此環節首先借單元導語導入,板書課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接著讓學生齊讀課題,結合課前的預習想象畫面,描述畫面。對課前的
預習進行檢測,讓學生帶著充分的預習走進課文學習。然後引導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內容,點撥學法。
通過對課前安排的預習情況的檢測,既能督促學生認真預習新知識,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奔中心,初識表演之驚心動魄。(此環節預計2分鐘)
壹是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作者評價表演的話,引導理解“驚心動魄”,在追問的基礎上自然引出課文2—7自然段的學習。
(三)、聚焦細節,體會表演之驚心動魄。(此環節預計25分鐘)
在學生默讀2—7自然段,找重點、品細節、談感受、讀片段的基礎上,體會表演的驚心動魄。
(四)、想象、寫話,獲得人生啟示。(此環節預計8分鐘)
此環節雖短,但很重要。在這個環節教學之前,我給了壹個鋪墊:引導想象老者的話。再讓學生聯系開頭與結尾,認真讀,讀出體會。人生啟示的獲得就水到渠成了。
六、回味課堂說反思
回看教學流程,把握壹個“情”字,勾畫壹根主線,牢記四個目標,抓住三個細節,課中有悟有讀,教學上有細節有“粗節”。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課堂上也生成了壹些精彩。上完這節競賽課,我想了很多,現將自己的教學感受與各位同行分享。
1、精心預設,分步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我確定了四個教學目標,怎樣在各個環節去落實?我是這樣做的:課前20分鐘預習解決課文讀正確的問題,糾正相關字的讀音;課上讀悟環節多種方式讀,體會與讀齊頭並進。如此,第壹個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弄清課文內容,了解表達吮吸”在第壹個教學環節落實,“懂得人生哲理”在第四教學環節落實。第三個教學環節主要達成第三、四個教學目標。
另外,關於人生哲理的感悟,雖然教學目標照搬教學參考時寫的是“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實際教學時,並沒有牽引著學生往“失敗乃成功之母”上靠,重在獲得人生啟示。
2、創新讀題,搭設把握主要內容的階梯
把握主要內容是高年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壹直在思考,如何引導高年級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直接讓學生說,效果不好。“要素串聯法”無疑很方便。但在這樣的競賽課裏,如何體現?難度大。我根據學生實際,在“要素串聯法”中加入畫面想象的因子,讓學生兩次讀課題,邊讀邊想象文中的精彩畫面,為學生搭了壹步臺階。今天是第五次實踐,效果很好。
3、善用媒體,幫助體會場面宏大
在集體備課時,我們認為“表演場所”是壹個切入點,值得好好咀嚼。我們研讀教材時,從文字中找到兩個詞“座無虛席”“異國旅遊者”。相信學生也能找到。但是,如果僅僅抓“座無虛席”體會人多,抓“異國旅遊者”體會演出的重要性,似乎有點空中樓閣,感受不出環境氣勢的驚心動魄。怎麽辦?在教研組老師的提醒了,我選擇了圖片。雖然我壹貫反對用圖片,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告訴我,圖片幫助學生體會了場面的宏大。
總的來說,這節課我給足了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給足了學生想象表達的空間,註重了學法指導,真正落實了讀寫訓練。但是課堂上仍然有美麗的遺憾,比如學生的寫話那麽精彩,可我忙於結束課以保持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所以只交流了兩個孩子,沒讓學生充分展示。其實,我也可以講優秀學生作品收起來,疊加在壹起,用實物投影儀壹起展示。另外,感覺整節課環節雖緊湊,學生發言雖精彩,但總感覺語言不夠鮮活,課不夠靈動。以後我會慢慢改進,真正讓我的語文課堂高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