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良好的母嬰關系----見證奇跡的時刻

良好的母嬰關系----見證奇跡的時刻

先給大家描述三個好像和魔法有關的事情,三個都讓我們見證了奇跡的事件:

第壹個:幾年前,央視春晚有個魔術節目,壹句“見證奇跡的時刻”轟動了全中國。再後來有人說這魔術其實不復雜,重要的是央視這位好媽媽配合的好。估計這是真的,因為,當離開了央視春晚的平臺,魔術師的神奇魔法好像就消失了,從大紅大紫,變的銷聲匿跡了。後來,聽說該魔術師變得有些潦倒,這是不是真的,我們並不關心。我們關心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如何可以做到壹直的保有“魔法的力量”

當然,我們這裏要提到的和建立良好的母嬰關系有關。同樣也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唯壹不同的是,我們永遠不會抽走對自己嬰兒的配合,而是,讓他可以壹直帶著神奇的魔法,去見證奇跡的時刻。

第二個: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其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中描寫了壹個年輕的印度女子艾娥達,她被迫跟當地壹個老土王結婚,結果婚後剛滿3個月,她就成了寡婦。土王的親屬認為她活在世上將無法履行做妻子的職責,所以決定要她殉葬。這種寡婦殉葬在1829時被英國人(當時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立法禁止。但是,印度人就很憤怒了,說這是印度教的文化,宗教信仰妳必須尊重。甚至有部分印度婦女上街示威遊行,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不過,英國人說,好的,我尊重妳們的文化習俗,但是,按照我們的習俗就是誰燒死人,我們就絞死誰,我們互相尊重了。奇跡發生了,殉葬寡婦的黑暗魔法,迅速消失了。

第三個奇跡是:我摘抄溫尼科特的壹個嬰兒治療案例(引自《遊戲與現實》)為的是給大家提供壹個心理治療上的“見證奇跡的時刻”

“有個小女孩在六個月大時首次住院,原因是感染嚴重的腸胃炎。她是老大,吃母乳。她在六個月大之前有便秘的傾向,但是後來就好了。

七個月大時,她又被帶到醫院來,因為她開始眼睜睜的躺著,哭泣。她吃過東西以後就吐,而且不喜歡吃母乳,我們不得不給她吃補充食品,幾周後就完全斷奶。

九個月大時,她第壹次出現痙攣,後來又發生了幾次,通常在清晨五點多,醒來約十五分鐘發作。這些痙攣分布在身體兩側,每回持續五分鐘左右。

十壹個月大的時候,痙攣變得頻繁。母親發現,她只要轉移小孩的註意力,就可以避免小孩發作。壹天內可能要四次。小孩變得非常緊張,壹點點聲音都會驚嚇到她。小孩在睡眠中發作過壹次。有幾次發作時咬到舌頭,還有幾回尿失禁。

到壹歲大時候,她每天要痙攣四五次。我們註意到,她有時吃過飯後坐下了,彎著身體,然後就發作了。給她喝橘子汁,然後,就發作了。讓她坐在地板上,然後,就發作了。有天早上,她醒來後立刻就痙攣了,然後又睡著;不久以後,她再度醒來,又痙攣壹回。這個階段,每次痙攣後她就想睡覺,可是即使在這個嚴重階段,母親還是常常可以壹開始就轉移孩子的註意力,讓她停止痙攣。我在當時做了以下的記錄“把她抱在我的膝蓋上坐著,她哭個不停,可是沒有顯出敵意。她邊哭邊隨意拉扯我的領帶。把她還給母親,她對這項改變也不感興趣,還是壹直哭,而且,哭了很久,更可憐,直哭到談話結束,就這樣哭著被抱出這棟建築物。”

這壹回,我親眼目睹了壹次痙攣,有強直的和陣擊的階段特色,接著小孩就睡著了。這個小孩壹天痙攣四五回,而且整天哭個不停,可是晚上卻還是照睡不誤。

檢查不出任何生理疾病的跡象。白天則按照情況所需給她服用溴化物。

有壹回看診時,我把小孩抱在膝蓋上觀察她。 她偷偷摸摸的咬我的手指關節 。三天後,我再次把她抱到我膝蓋上,想看看她會怎麽辦?結果,她痛咬我的手指關節三次,差點都破皮了。然後,她有玩起把壓舌板丟到地上的遊戲,連續玩了十五分鐘。她哭的時候,好像真的很不快樂。兩天後,我把她抱在我膝蓋上,持續抱了半個小時。前兩天,她才發作了兩次痙攣。起初,她像平常壹樣嚎啕大哭。然後,她再次非常用力的咬我的指關節,這次絲毫沒有顯示出內疚的神情,然後,她又玩咬壓舌板和丟壓舌板的遊戲,在我的膝蓋上, 她變得有辦法享受遊戲 。過壹會兒,她開始撫摸腳趾頭,所以,我就把她的鞋子和襪子脫掉,這引發了她全部的興趣,結果意外開啟了壹個實驗階段。 她看起愛好像壹再發現和證明,壓舌板可以放進嘴巴裏,丟掉,消失,可是腳趾頭卻丟不掉,這教她滿意極了。

四天後,她的母親來告訴我,自從上次看診後, 這個小孩子已經完全變了壹個人 ,不但從此不再痙攣,而且整夜睡的很穩,整天都很快樂,完全不必要吃溴化物了。十壹天後,情況持續改善,不必服藥,連續十四天都麽有痙攣,母親要求出院。

壹年後,我去拜訪這名小孩,發現自從上次看診後,她就沒有再出現任何癥狀。我見到壹個健康,快樂,聰明和友善的小孩,喜歡玩遊戲,而且沒有壹般常見的焦慮。”

好的,我們現在按照溫尼科特的育兒理論來考慮下“魔法”這種事情。

首先,讓壹個嬰兒和小孩子具備我是擁有“魔法”的感覺是母親必須的能力。因為,嬰兒要經歷“絕對依賴,相對依賴和獨立”的精神發育的過程。那麽,在絕對依賴階段,嬰兒因為母親的全方位的配合,從而產生了我是有魔法的全能自戀感。

簡單描述就是:從嬰兒壹出生,他就要面臨把自己內心主觀世界和外部的客觀世界進行區分的任務。否則,嬰兒的精神要麽會被卡在內心的主觀世界,裏面都是本能生活,就仿佛給嬰兒放人類的進化歷史的紀錄片壹樣,都是野獸,逃亡,捕捉,血腥,死亡,或者,都是性欲,和父母有關的競爭和嫉妒,總之,嬰兒會被嚇到癱瘓。或者,嬰兒的精神會被卡到外部的客觀世界,裏面都是物體,都是不會動的東西,嬰兒的精神會被異化為物體,同樣是會把嬰兒嚇到變態。那麽,健康的精神和心理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溫尼科特是說,要讓嬰兒發展出過渡的能力來。也就是說,嬰兒可以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來回擺蕩的能力,也就是擁有“魔法”,“幻覺”“全能感”“健康的自戀”“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最後,讓我們回顧下上面三個“產生奇跡的時刻”,

第壹個,因為“媽媽”不再配合了,從而,魔法師的“魔法”消失了。

第二個,因為換了壹個媽媽,從而,魔法師的“黑暗魔法”消失了。

第三個,因為溫尼科特喚醒了小女孩運用“魔法”的能力,從而,小女兒的健康自我開始成長。以前她可能被卡在了自己的本能生活中,也就是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裏面。具體方法體現在,溫尼科特允許小女孩去咬他的手指關節,這樣,小女孩會把溫尼科特當做“過渡客體”來控制,而溫尼科特配合了她的無意識的需要,提供給小女孩這種安全遊戲的感受,註意,溫尼科特沒有報復小女孩,這點很重要,因為,小女孩的主觀世界會壹次次的攻擊和控制“過渡客體”,但是,過渡客體都承受了下來,並沒有消失,這讓小女孩很心安,不必過度擔心自己的攻擊本能,從而,可以繼續遊戲,繼續去和現實媽媽建立鏈接。就仿佛媽媽被嬰兒的無意識欲望攻擊了後,媽媽並沒有消失,而是壹次次的活著回來了,於是,嬰兒可以繼續自己的幻想世界。否則,嬰兒無意識的攻擊媽媽,媽媽就消失了,那麽,嬰兒就不敢玩遊戲了。嬰兒就不能發展出在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穿梭的健康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