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主要內容:
年輕的漁夫愛上了被他網住後又放回海中的美人魚。美人魚卻斷然拒絕了漁夫的愛情,因為漁夫同美人魚不壹樣,是有靈魂的。難以自拔的漁夫他上了尋找如何放逐自己靈魂的艱難旅程。在經歷了壹系列徒勞的追尋之後,他找到了壹個女巫。
在接受了女巫提出的苛刻條件之後,漁夫終於送走了自己的靈魂。壹年之後,他的靈魂來到海邊呼喚主人,但遭到斷然拒絕。有壹年過去了,靈魂帶著財富回來了,但漁夫說:“愛情比財富更重要。”
第三個年頭過去了,靈魂又從陸地來到海邊,他向主人描述了壹個佩戴面紗,赤足跳舞的美麗少女。年輕的漁夫想到小美人魚沒有腳,不能跟他跳舞,心裏有些失落,於是答應去看壹下,然後再回到愛人身邊。欣喜若狂的靈魂趕緊進入漁夫的體內。
在靈魂的誘惑下,漁夫壹路上做了許多邪惡之事。然而當年輕的漁夫重新回到海邊的時候,美人魚早已消失不見了。
兩年過去了,住在海邊的漁夫聽見海洋中傳來的哀號,他向岸邊沖去,看見了小美人魚,小美人魚卻躺在他的腳下死去了。痛不欲生的漁夫抱著小美人魚,不顧靈魂的苦苦懇求,任憑黑色的巨浪壹點點逼近,最後被海水吞沒了。
《漁夫和他的靈魂》是王爾德壹部寄寓深遠的佳作,其語言秀麗,內容波瀾壯闊,描繪構造了壹個空靈美的幻境,使人閱讀時陶醉其間,感官得到人類對各種欲望希冀的滿足與享受,將唯美主義對美與藝術的詮釋發揮到極致。
而從另壹個方面展現了壹個喉美主義者面對社會所遭遇到的各種困惑。這篇童話觸及了審美的困境,建立在感性壹元論基礎上的現代審美主義思潮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維多利亞時代是壹個多重矛盾的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沖突激烈。社會上的各色人群有的激情澎湃地追求唯美與英雄事業,有的淪為庸俗和實利主義。從王爾德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中可以看出對維多利亞時代主流社會社會意識形態試圖將其價值道德體系施加於整個社會。
其中最典型的有神父和商人這兩個生動有力的社會主流意識人物形象。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女巫這個被社會放逐的意識潮流對漁夫放棄自己的靈魂,放棄整個主流社會所倡導的道德價值體系做出的反映來清晰地感受面對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帶來的壓力,社會個人對於個人價值追求所面臨的壓力。
“靈魂”所代表的是人所處的社會加諸於人身的社會性,這也是唯美主義者壹直選擇逃避的。當然在不同人群的限中,他們所認同的“靈魂”的社會性是千差萬別的,如神父選擇了上帝及與之相匹配的道德,商人選擇的是金錢哲學的實惠,而女巫選擇的是她身心追隨的異教崇拜。
然而有壹點是相通的,即“靈魂”所具有的社會性。相比之下,人的“身體”是與生懼來的,從自然中進化而來,對藝術的認識是壹種自然的本性使然。當“靈魂”再次成功的與“漁夫”合二為壹之後,他誘導純真的。
漁夫”去墮落,去走進骯臟的社會生活中去。他們走過珠寶商街的時候,靈魂便讓漁夫拿起那個銀杯藏起來;看見壹個小孩,靈魂就讓他打那個小孩;壹個商人出於好心留宿並招待了他們,在半夜十分,靈魂卻讓他殺死商人並拿走他的金子。
王爾德花去大量篇幅描寫了靈魂的罪惡,作為對前文美好事物的對照,揭示了他對社會的與不理解,另壹面是當唯美主義遭遇到生活後對墮落腐朽社會的無奈與唾棄。這篇童話的雙重構架蘊含了豐富的內涵。
以格林童話為代表的傳統童話,其結局通常都是快樂的、圓滿、和諧的,是皆大歡喜的。故事的主人是窮困潦倒的男孩或女孩,只要他或她是聰明的或善良的,最終必定成為王子或公主,並且“有情人終成眷屬”。
最後“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故事沒有設定主人公是“善”的這個前提,只要他是勇敢的,甚至可以說,只要他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便會勇敢,不管中間的過程是如何地艱辛,他最終會在魔法的幫助下,要麽擺脫惡毒巫婆的控制,要麽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得勝利與成功。
相比之下,王爾德的奇想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卻打破了傳統童話刻扳模式的快樂結局,運用“奇想”這壹文學形式,故事的最終以男女主人公的“死亡”而收場,給讀者留下了壹個真意式結局。
通過這些非幸福快樂的結局,王爾德為童話故事創造了另壹種想象,在讀者的幻想中開創了另壹個視界,它更具體地反映出了許多的社會現象和人類特質,喚起了讀者們的另壹種不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這壹點也可以看出王爾德的不同之處,這也是王爾德對傳統童話模式提出的壹種挑戰和顛覆。
百度百科——漁夫和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