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目標
1、學習本節課的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敘述文中的故事。
2、通過朗讀法、小組討論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
3、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才能和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中晏子反駁楚王的話,並明確主人公晏子的人物形象(品質)。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湧現出了許多英勇戰士,還出現了不少外交大使。這些外交官,用自己的壹張嘴,在外交這個無煙的戰場上展示著自己極好的口才。今天,就讓我們壹起走進齊國的這位外交大使——晏子,去感受他那張“利嘴”吧!
(板書課題——晏子使楚)
2、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過渡語:現在就讓我們打開書,走進課文。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並思考如下問題。
思考:本文具體講了哪些事情?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課文主要講述了在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要出使楚國,而楚王通過三次不同的言行舉止侮辱晏子,想以此來顯示楚國的威風,而晏子卻用巧妙的語言予以回擊,從而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
3、精讀課文,潛心對話
(1)同學們,讓我們再用心地讀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語句,我們壹起探討、解決。(學生自讀自悟,小組交流,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並解答)。
①楚王為什麽要侮辱晏子?
明確:是想仗著自己國家的強盛,以顯示楚國的威風。
②“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壹會兒。妳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國家?”這句該如何理解?
明確:此為二者的第壹次相鬥。楚王了解到晏子身材矮小,挖洞讓晏子入城,而不是開城門去迎接,以此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他的話很明白,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是狗國,那晏子就鉆狗洞。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就應打開城門。所以,楚王只好打開城門。這壹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壹次迎頭痛擊。
(2)針對問題,探究體悟。
①楚王是怎樣辱沒晏子的?畫出有關句子。
明確:句壹——“……讓晏子從五尺高的洞鉆進去”;
句二——“楚王瞅了他壹眼,冷笑壹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麽多人,為什麽打發妳來呢?”
句三——“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麽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
(註意體會“瞅”“冷笑”“笑嘻嘻”等詞語表現了楚王怎樣的心理)
②楚王達到目的了嗎?把他每次辱沒晏子的結果畫出來。
明確:第壹次——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第二次——楚王只好陪著笑;
第三次——楚王聽了,只好陪不是。
(三句話中都有“只好”,說明了什麽?說明楚王作為壹國之君,迫於晏子能說善辯的口才,“屢戰屢敗”,最終只能甘拜下風。)
4、拓展延伸,體會道理
結合課文,體會“侮辱”和“尊重”這兩個詞語的'含義?
明確:“侮辱”出現在文章中的第二段。指欺侮羞辱;使蒙受恥辱。文章(故事)壹開始點明楚王對齊國使者晏子的態度——侮辱,並接連通過三個情節(鉆狗洞,齊國無人才以及齊國人是強盜)來欺辱晏子。“尊重”出現在文章中的最後壹段。指敬重;重視。文章最後指出楚王對晏子的態度轉為敬重,可以看出,在其間發生的三個小情節中,晏子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占了上風,使得楚王節節敗退,從而迫使改變了對晏子的態度。這壹點從側面可以看出晏子能言善辯的才能以及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5、小結作業,升華情感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晏子這類外交大使的能言善辯以及不卑不亢的精神品質。課下同學們發散思維,將文本中的故事任選壹個進行改編,下節課與同學壹起分享。
板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