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郝玉梅 轉貼自:鳳凰語文網 點擊數:202 文章錄入:綠寶石 〕
怎壹個“情”字了得
——孫雙金老師《二泉映月》聽後感
江蘇省翔宇教育集團寶應縣實驗小學 郝玉梅
“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麽?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壹個命運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壹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伴隨著委婉動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孫雙金老師宣布“下課!”可是,不僅是孩子們,在座的眾多聽課者們也沈浸在這動人的樂章裏,不忍離去。
這是在“金陵之秋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精品課觀摩活動”中孫雙金老師執教《二泉映月》時出現的壹個場景。師生緣何如此動情呢?讓我們走進這節課。
樂曲:綿延不絕 漸入佳境
聽孫雙金老師的《二泉映月》壹課後,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時常在腦中縈繞,揮之不去。我相信不僅是我壹個人,所有的學生和聽課者都會永遠記住這首曲子。那麽,孫老師是用何“魔法”讓這首曲子深入人們心靈的呢?
(壹)
師:妳對阿炳有些什麽了解?
生:阿炳是壹個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慘。
生:他的母親在他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
師:阿炳是個苦難的人,是壹位民間音樂家,是壹位盲人音樂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妳們想聽嗎?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場屏息靜氣悉心聆聽。)
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壹次在會場響起,帶著課前對阿炳苦難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們開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場景壹: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麽賣藝的呢?
場景二: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麽賣藝的呢?
場景三:壹天,阿炳生病了,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又是怎麽賣藝的呢?選擇壹個畫面,想象壹下。
(《二泉映月》淒苦、悲哀的旋律回蕩在禮堂。)
師:說壹說,妳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壹天,阿炳生病了,發燒已經燒到了四十度……
這是《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第二次在會場響起,帶著對阿炳身世的進壹步了解,帶著對阿炳苦難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動了在場每個人的心弦。
(三)
師:他深深的嘆息,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傷心的哭泣,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激憤的傾訴,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倔強的吶喊,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情感激越的)沒有!壹個對音樂充滿熱愛的阿炳,壹個充滿音樂天賦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傾訴給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樂聲又壹次響起在禮堂上空)
當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會場響起的時候,人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苦難,在悲涼的曲調中,抗爭、吶喊的聲音已經跳出了音符,我們聽到了“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四)
師:《二泉映月》起初委婉連綿,隨著樂曲的步步升高,進入了高潮,表達了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在尾聲中舒緩起伏,恬靜激蕩。誰來讀?
生:(伴樂)起初,琴聲委婉連綿……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學生讀得全情投入,回腸蕩氣,字字擲地有聲,讀畢禮堂內教師熱烈鼓掌。)
(五)
師:起初,琴聲委婉連綿,妳仿佛聽到了什麽?妳仿佛看到了什麽?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優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聽到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
師:(播放音樂)我們壹起來讀這段課文,把感情投放進去。
四、五兩次,當學生的朗讀和著音樂在會場響起的時候,老師、學生、聽課者與這首二胡名曲已經融為壹體,此時的孫老師已經不是授課者,而是壹位頂級的指揮家,指揮棒輕輕壹揮,帶著人們走進了音樂;此時的學生已不是學課文,而是在品味音樂,在樂曲聲中深情地讀著民間藝人阿炳的身世;此時的聽課者,也不是在學習名師的講課方法,他們忘記了筆記,融進了課堂,他們與課堂上的師生同喜同悲。
(六)
師:充滿苦難人生的人太多了,度過淒慘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難壓倒了,在淒慘中潦倒了,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澤征爾跪的。小澤征爾跪的是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們應該用心認認真真地去體會《二泉映月》。
師:用心,讓我們用我們整個心靈再壹次感受那動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時此刻,“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帶著人們走進了阿炳的壹生,走進了對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繞梁,綿延不絕。
朗讀:以情激情 壹唱三嘆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從何而發?孫雙金老師在這節課上給了人們最好的詮釋: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這位舊社會的民間盲人藝人,離今天的孩子是遙遠的;《二泉映月》這首二胡名曲,對天真單純的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在孫雙金老師的課上,他用自身豐富的情感引領學生在多次“壹唱三嘆”的朗讀中,積澱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師:又壹個中秋夜,阿炳來到了二泉邊,他聽到了什麽呢?壹起把最後壹句話讀讀。
生:(齊讀)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深沈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阿炳他聽到了什麽?(相機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齊讀: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他似乎聽到了深沈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沈痛淒涼地)對啊,由於雙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這美好的壹切了。所以聽著聽著,漸漸的……
生:(接讀:“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深沈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淒慘的琴聲傳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邊,他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卻聽到了——“漸漸的”
生:(齊)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深沈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這個教學環節中,孫老師緊扣“嘆息、哭泣、傾訴、吶喊”,飽含深情地反復引讀回誦,步步為營,層層推進,在他的感染下,孩子們的情感逐漸與作者產生***鳴,走進了阿炳的內心世界。
片段2:
師:他愛著支撐他度過苦難壹生的音樂。什麽支撐他?
生:音樂。
師:當阿炳沈浸在茫茫的黑夜時,他拉起了動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麽?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麗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樹木蔥蘢。
生:仿佛看到為他日夜操勞的師父。
師:是音樂給了他光明,是音樂給了他美好的世界。當阿炳身患疾病渾身顫抖的時候,他拉起那動人的琴聲。他仿佛感到了什麽?
生:我認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師傅就在他身邊為他指導。
生:我覺得他已經感到了他正在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
師:當阿炳孤身壹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裏,拉起了動人心弦的琴聲,他仿佛感到什麽?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獨慢慢地遠離了他。
師:是音樂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說是音樂讓他不再孤獨,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著他。
師:所以是什麽支撐著他苦難的生活?讀——“他愛……”
生: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壹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師:再讀。
生:(情感較為充沛)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壹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師:再讀
生:(情感飽滿,讀得酣暢淋漓)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壹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師: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惠山的清泉,他愛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樂帶給了他光明,是音樂帶給了他安定幸福,是音樂安撫他孤寂的心靈。
壹個舊社會的盲人民間藝人靠什麽戰勝苦難的生活?靠什麽度過坎坷的壹生?靠什麽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樂。孫老師緊緊抓住“他愛著支撐他度過苦難壹生的音樂”這句話,用低沈的聲音、精心設計的提示語,把孩子們壹步步帶入阿炳苦難的生活,感受著音樂對阿炳心靈的撫慰,壹字字、壹句句,將學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師生的情感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於是飽含深情的朗讀脫口而出,壹聲聲,壹遍遍,不是簡單的朗讀堆砌,而是來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隨風入夜 潤物無聲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見壹篇文章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聽了孫老師的課,我們感覺到:他不僅僅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是在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
師:小澤征爾認為應該怎麽聽《二泉映月》?
生:跪下來聽。
師:對某壹個人,某壹件事無比崇拜的時候才會朝他跪下。小澤征爾崇拜阿炳什麽呢?他要跪阿炳什麽精神呢?妳說。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難折磨。
生:我覺得他要跪阿炳這種目標專壹,堅持不懈,而且寫出這麽美妙的音樂。
生:他要跪阿炳美麗的心靈和坎坷的經歷。
師:他要跪坎坷的經歷,淒慘的人生。他僅僅跪這嗎?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鬥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師板書:對命運的抗爭)
生:(齊讀〉對命運的抗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光明的向往。(師板書:對光明的向往)
師:(充滿激情地)充滿苦難人生的人太多了,度過淒慘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難壓倒了,在淒慘中潦倒了,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澤征爾跪的。小澤征爾跪的是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們應該用心認認真真地去體會《二泉映月》。
師:用心,讓我們用我們整個心靈再壹次感受那動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師:(在樂曲聲中)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麽?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壹個命運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壹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
多麽發人深省的話語!我想:學了這節課以後,在孩子們以及所有聽課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表現的不再僅僅是苦難,更有壹種超越苦難,戰勝苦難的精神動力。這是孫雙金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種子”,這是對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詮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