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漢語二級字,讀作涿(zhuō ),指水滴、水流; 古水名, 相傳源出河北省古涿鹿山。
涿是壹個中國漢字,讀音為zhuō,指水滴、水流;古水名,相傳源出河北省古涿鹿山;地名,大體於今河北中部,北京西南部。
中文名稱:涿;拼音:zhuō;出處:《史記·五帝本紀第壹》;部首:氵;總筆畫:11;筆順:丶、丶、壹、壹、ノ、フ、ノ、ノ、丶、ノ、丶。
基本詞義:涿(名),水滴 。涿,流下滴也。出自《說文》。段玉裁註:“今俗謂壹滴為壹涿,音如篤,即此字也。”
水名 。源出河北省涿鹿縣涿鹿山。
涿州 。與蚩尤戰於 涿鹿之野。出自《莊子·盜跖》。古涿鹿地區包含今河北中部,北京市大部,核心區域和主要城邑為今河北涿州市。
涿州城始建於“炎黃合符釜山,戰於涿鹿之野,邑於涿鹿之阿”,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之涿邑,秦置涿縣,漢時設涿郡,三國魏時設範陽郡。
唐時為範陽縣、涿州,元時為涿州路、涿州,明清時期先後隸屬北平府、順天府,中華民國時稱涿縣,隸屬京兆特區。
建國後,先為涿縣屬河北,後於1986年9月改稱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