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歷程: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智能計算機。
1、電子管計算機
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發明的,主要是有大量的電子管組成,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2、晶體管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采用的主要元件是晶體管,稱為晶體管計算機。計算機軟件有了較大發展,程序語言也出現了Fortran,Cobol計算機高級語言,采用了監控程序,這是操作系統的雛形。
3、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即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特征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壹千個邏輯門以內)(西文寫作SSI、MSI)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采用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軟件方面,操作系統日趨完善。
4、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制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
第四代計算機的另壹個重要分支是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5、智能計算機
將信息采集、存儲、處理、通信同人工智能結合在壹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主要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和理解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領域和獲取新的知識。
計算機的應用:
1、科學計算
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壹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航天技術等。由於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生物控制論等新的學科。
2、過程檢控
利用計算機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信號自動進行檢測,並把檢測到的數據存入計算機,再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這樣的系統稱為計算機檢測系統。特別是儀器儀表引進計算機技術後所構成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壹個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壹個領域。利用計算機來加工、管理與操作任何形式的數據資料,如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帳目計算、信息情報檢索等。
國內許多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生產企業也開始采用制造資源規劃軟件(MRP),商業流通領域則逐步使用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DI),即所謂無紙貿易。
4、人工智能
開發壹些具有人類某些智能的應用系統,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思維判斷、推理等智能活動,使計算機具有自學習適應和邏輯推理的功能,如計算機推理、智能學習系統、專家系統、機器人等,幫助人們學習和完成某些推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