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首席執行官》這部影片講述在改革開放初期,海爾集團在其總裁張瑞敏的帶領下由青島的壹個小冰箱生產廠,逐步發展成為壹個國際知名家電企業。張瑞敏先生在國內冰箱生產水平嚴重落後的情況下,果斷地選擇了走出去,到德國去引進其先進的生產線,而其間他們又克服了資金不足以及德國人對其工人素質地檢驗,最終成功引進了先進技術,為之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而作為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家用電器,自然是供不應求。在我看來,這對於當時的民族工業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原理中的供求關系來講無疑是壹個發展的良機。而張瑞敏的海爾在這時,更是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搶占了中國家電行業的先機。電影中,張瑞敏說“搞企業哪有不冒風險的,等政策都明晰了,其他人也就壹窩蜂上來了,機會就沒了”。也正是早在海爾的初期,他便展示出了他這種洞悉時代趨勢的眼光和果敢的行動力。帶著對當初德國企業質量要求的承諾,張瑞明在海爾冰箱供不應求的利好局面下,由於對工人在生產細節上的不嚴謹的不滿,他壹怒之下帶領工人將60多臺略帶瑕疵的不合格冰箱當眾砸毀並焚燒。他說,從今以後,海爾生產的產品沒有合格品和壹二三等平之分,而只有合格品和廢品之分。對於質量的要求,從此深入了每個海爾員工的意識當中。在打造出質量第壹的這壹企業文化後,張瑞敏繼而開始尋求企業更長遠的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海爾始終抵制著外資的巨大誘惑,堅持著資產的本土化。而這其中也和我國改革開放後的資本市場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在海爾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中國有了證券市場,從而在政府的幫助下,海爾成功上市,並融得資金5000萬,有效的解決了其資金問題,幫助海爾建立了科技園,為海爾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礎。
隨著海爾科技園的建立,科技、人才、產業三者間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海爾強調的高效也逐漸成為了企業文化的壹部分。現代的企業想要立足於世界,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樣重要,張瑞敏在意識到中國如果加入wto,他們所面臨的國際競爭的殘酷性之後,果斷將海爾挺進了歐洲市場,並且采用的先難後易的營銷策略,先對法國這個最難進入的市場進行了公關,並且我們看到,張在企業用人上,敢用新人,重用新人,這壹點使海爾顯得年輕有活力,也是其快速發展的壹個重要因素。在海爾快速穩健的發展中,而張始終能作出正確和順應時勢的應對,並在壹次次磨礪中是海爾不斷壯大,最終使海爾從壹個小冰箱廠成為了世界家電界的知名品牌,並獲得了歐美發達國家的認同,這無疑是我國民族工業的壹個驕傲。
作為CEO張瑞敏能洞悉時勢,把握機遇,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利用國內良好的政策氛圍迅速崛起,以國家民族復興為己任,註重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不貪圖壹時的私利,努力發展壯大自己。影片中所表現出的,張瑞敏果斷的決策力,敏銳的洞察力,優秀的管理才能,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同時也看到,張的這些才能有很多也是來源於他不斷的學習。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既要以國家民族復興為己任,又要努力學好知識,只有這樣,將來進入社會才能大有可為。
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今天下午同學們聚在二教室看了壹場電影《首席執行官》。班主任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讓全班同學壹起分享,就是因為這部電影屬於勵誌類的,看完之後會讓同學們有所感悟。對於職業和責任,會有更深的認識。
影片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創作原型,講述了壹群中華民族的優秀人士,胸懷振興民族工業的大誌,十七年如壹日奮力拼搏,歷經風雨百折不回,從欠債百萬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銷售額602億人民幣的大型跨國企業的真實故事。
其中有壹段砸冰箱的影片,讓同學們感觸頗深。是這樣的,在市場的巨大壓力下,上級要求淩敏(張瑞敏在電影裏的化名)加大產量;習慣於小農生產的員工們,也對嚴格的質量標準不以為然。盡管淩敏堅持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倉庫裏還是出現了七十六臺不合格品。這些產品不是這兒劃了壹道,就是那兒少顆螺絲釘,都是小問題,但是卻讓產品成為三等品,甚至是次品。淩敏被激怒了,(www.lz13.cn)他毅然將這些冰箱全部砸毀,那壹刻,同學們都感覺出責任的重要性,哪怕是在壹個小小的崗位上也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和怠慢。
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電影,名叫《首席執行官》。
在首席執行官淩敏的引領下,海爾集團經過十七年的努力,以每年遞增78%的發展速度,從壹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跨國企業。
海爾集團堅持走出國門創名牌。目前,海爾已建立起壹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絡、制造網絡、營銷與服務網絡。現有設計中心18個,工業園9個,營銷網點58800個,服務網點177976個。
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受教育,淩敏不怕任何困難,不斷做出努力,從沒有停止過。把海爾集團變成有較高聲譽的跨國企業,這是很困難的,可是他居然沖過了壹座又壹座的“火焰山”。海爾集團從不跟在外國人的後面走,而是走自己的路,發展自己的企業,把外國人甩在後面,才把海爾建的那麽好。
聯想到我自己,我現在還有在學習上馬虎、粗心等毛病,和學習好的同學比還有壹定差距,我應象淩敏學習,克服自己的缺點,努力刻苦的學習知識,不斷的進取,打好基礎,將來為建設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下午去壹家公司面試,經理也沒有多說些什麽,給我們播放《首席執行官》並讓我們寫壹下觀後感,然後就離開忙工作去了!先苦後甜,苦難是人生的大學。創業“是從苦日子裏創造出來的”。今天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公司教育我們吃苦耐勞的意義,這是工作能力的最基本條件,也是衡量壹個人能否成功的基準。
久聞這是部反映創業題材的電影,主要講述了海爾的創業史、奮鬥史、發展史。今天終於可以感受它的震撼了!雖然當時簡略寫了壹篇,但還是覺得不夠表達我全部的心情,現再發表壹下感想:
看完《首席執行官》之後感觸很深,壹種創業的精神激勵了我,壹種堅強的意誌鼓舞了我,壹股拼搏的力量引導了我。壹場真實的創業戲,給了我最強烈的震撼。
德國人對青島冰箱廠生產線引進的驗收提前了,僅僅有壹天的時間在壹個爛攤子上作準備。那急需更換的破玻璃窗、那間盛著破爛的廠房怎能在壹夜之間煥然壹新呢?這群窮怕了的中國人惟恐海絲小姐因為投資環境差而改變註意,就只好中國專有的“夜不觀色”來對付了。那桶慌亂中弄倒的塗料、那緊緊張張戰戰兢兢的幾百張面孔的表情能騙過見識多廣的海絲嗎?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海絲的驗收通過了。海絲驗收了什麽?是什麽感動了海絲呢?從海絲踏進廠的第壹步,面對的是幾百余名工人的目光。她走過工廠的每壹步,尾隨的是幾百名工人的腳步。海絲哪裏是在驗收廠房呀。分明是在驗收這群人啊!分明是那窮則思變、謀求發展的精神感動了海絲,感動了壹向高傲的德國人!
有夢不怕高遠,有夢就讓它飛翔。如果過程是艱辛,充實而有富有激情的,那麽結果並不重要。我們總會站在已走過路的頂端,走過的越多,站的也會越高遠,景色也會越美,所以朝著理想向前,壹直向前。
電影中拿起鐵錘砸冰箱的壹幕現在還記憶猶新,要知道壹臺冰箱在當時相當於壹個職工的全年工資,而且當時海爾也才剛剛起步,還有千萬的賬務未還,為了強化工人的質量意識,當場將76臺不合格產品砸毀。因為,海爾人知道產品有了“質量意識”企業才會有良好的信譽,才會得到消費者的承認,才會有生機和活力。
期間,AE公司有意願與海爾合作,在工作車間實地考查時遇到全廠工人在拆箱檢查,壹問原委,原來是因為壹個工人粗心,在發配件時多發了壹個螺絲帽,正是這壹個螺絲帽,全車間員工卻要花幾個小時來查找。這體現了海爾員工對工作的認真與執著。之後,AE公司雖然願意提供所有的資金,但因為不支持海爾的品牌,只是將海爾作為其在中國的生廠工廠,面對這種的合作條件,海爾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斷然拒絕了。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海爾將失去自己的品牌,這又和海爾建工業園的目的相違背,同時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尊嚴。海爾領導班子的品牌意思深深地打動了我。
壹時間,海爾在中國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在世界上卻無自己的壹席之地。於是,海爾毅然邁出了跨國的步伐。90年代末期,海爾首先在最難的法國打開了歐洲市場並取得了顯著業績。這時,海爾產品的質量已經超過了AE公司的產品質量。於是AE又來了,他們居然想以低廉的價格買斷海爾的四條生產線。否則海爾將很難進入美國市場。海爾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建立美國工廠使其“本土化”,才成避免“反傾銷”帶來的損失。2000年,它成功在美國建立了海爾冰箱廠,不久又在紐約獲得金獎。
在工作上,絕對不能有頑固不化的思想,要敢於打破陳規有冒險精神。“別人能幹出來,自己也可以幹出來。”只要精神存在,生命的火焰將在所不惜。受這麽壹點苦算得了什麽?這能算得了苦嗎?
記得淩敏這麽壹句話:“妳到別的公司也許條件會更好,但妳少了壹分東西,那就是創業的激情和成就感。”的確,過程的艱辛會帶給妳壹種難以言語的感覺,會讓妳的生活充滿動力。但少了這份感覺,縱使妳壹帆風順,生活美滿,妳也不會感到幸福,因為妳缺少的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所以在該拼搏的時候拼搏,才能在該享樂的時候享樂。記住妳的目標,記住妳的希望,努力奮鬥,就會讓夢飛翔。“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就不信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只要知道路怎麽走了,就不怕路遠。”
過程是坎坷的,艱辛的,妳會遇到很多挫折,但妳要知道:縱使上天給妳關上所有的門,妳仍會有壹扇窗,那便是希望,堅持下去,妳會從窗子中飛出,找到理想,只有從黑暗中走過,妳才會懂得光明的可貴,只有從挫折中走過的人,才會享受成功的喜悅。
淩敏就是用他鋼鐵般的意誌,從壹次次失敗中走出,最終成功。他對員工這樣說“不要說可能,要說壹定”。妳必須相信妳可以做到,妳才會成功,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沒有走不通的路?路都是人踏出來的,只要妳去走,路就會“通”。
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周末校學生會在幹部培訓的會上讓我們觀看了電影《首席執行官》,真的感觸很深。影片以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為創作原型,講述了壹群中華民族的優秀人士,胸懷振興民族工業的大誌,歷經風雨,從欠債百萬瀕臨倒閉的集團小廠發展成為全球銷售額602億人民幣的大型跨國企業的真實故事。此部電影所產生的“余震”至今仍在震撼著我,它讓我記住了那位為理想執著奮鬥的 CEO,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極具創新的快速反應機制。
影片中的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壹個是海爾美國公司的邁克先生對淩敏說在美國冷櫃的銷售很好,但傳統冷櫃較深,翻找東西不方便。他提議對冷櫃的設計進行改良,從上面掀蓋,下面能有個抽屜,以方便用戶取物。就為了這樣壹個建議,海爾的設計人員加班加點,連夜生產了壹臺樣機,並命名為“邁克冷櫃”。翌日當邁克看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冷櫃時,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說了壹句話,我仍記憶猶新。他說:“17個小時之前我的壹個念頭,已經變成壹個產品展現在我的眼前了,我簡直難以相信,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神速的反應!”如今這款冷櫃已經暢銷美國市場。“迅速反應,馬上行動,與時俱進”,海爾人用創造性的工作,對海爾作風做了新的詮釋。
另壹個片段是海爾產品第壹次打入巴黎市場時,法國壹著名連鎖店的總裁需要海爾提供六種款式的樣機,他問海爾女經理:“開發壹種新產品,歐洲要兩年左右,韓國、日本要壹年,妳們海爾要多久?”“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海爾給了他壹個超值的驚喜,為他提供了25款風格各異的樣機。雖然海爾在國際市場上還只是壹個年輕的品牌,但它所具有的速度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張瑞敏曾經說過:“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速度決定企業生死。哪個企業不打破常規,對此作出創新性反應,就必敗無疑。市場不給妳改錯的機會,也不給妳改錯的時間。”市場唯壹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所以不論任何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迅速反應、馬上行動”的工作作風和“激情創新”的工作理念,只要我們自己能夠做到高人壹眼、先人壹步、快人壹拍,相信我們的成功指日可待!
張瑞敏令人尊敬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個人擁有的理想與信念,更重要的是他用這種精神的感召力量,使海爾人無怨無悔地為著同壹個目標而攜手努力。他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真正做到了快速反應、與時俱進、創新設計。海爾員工看在眼裏,必定牢牢記住張瑞敏“快速創新”的工作理念,使自己由壹個充滿惰性和小農意識、在廠區隨地大小便的小生產者變成了具有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現代化產業工人。這是時代的進步!
影片雖然以海爾集團的發展史為創作原本,但絕不是為某個人或某個企業樹碑立傳,而是著力於把影片渲染成為壹部在經濟時代對壹個成功者成功脈絡的理性探索!它讓我們了解海爾“快速創新,追求卓越”的品質,是為了讓我們更多地關註經濟體制改革後變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讓我們從張瑞敏身上、從海爾身上學到那種為理想執著追求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