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什麽是八旗子弟

什麽是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或成為旗人,來源於清代兵民合壹的社會組織制度。

努爾哈赤在統壹了女真各部後,在集體狩獵方式的基礎上,陸續創立了“八旗”制度,將所有投誠或征服的人口都編入八旗之中,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

“八旗”以旗幟的顏色命名,分別稱為: 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相繼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又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於是,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便成為“滿洲八旗”。

所以人們通常所說的八旗,實際上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總***有二十四旗。

所以八旗子弟這壹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兄弟***同組成的。在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內,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其他民族的人。

不同民族的成員長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下,他們都被稱作“旗人”。不過據清代檔案記載,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所屬的旗人,由於民族不同待遇也不同。

清代八旗子弟作為壹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從八旗創立以來,在中國歷史的大舞臺上活躍了三百多年。他們輝煌過、成功過、也衰落過。但是,在三百多年間,中國的白山黑水、遼沈大地、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邊陲、閔粵海疆、寶島臺灣都曾留下他們奮鬥的足跡,名垂青史,功在史冊。他們絕不單單是後來被人們所稱的“紈絝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及壹些維吾爾、俄羅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間,八旗子弟為我國統壹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遼闊的中國版圖許多是由八旗子弟開拓的。清代鼎盛時期,統壹多民族的大中國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發展。當時的疆域,東自臺灣及所屬的釣魚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起南海諸島,北抵恰克圖,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八旗子弟”是什麽?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關以前,17世紀初,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壹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後來因為人數壹天天增加(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朝鮮、俄羅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壹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為二十四旗。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麽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麽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壹名旗兵。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壹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壹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汙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遊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遊手好閑的。

先代的“光榮”,祖輩的“福蔭”,特殊的身份,閑逸的生活(靠領月錢過日子),使得許多“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玩票〕指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壹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閑混過日的法門。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恃著特殊的身份和機靈的口舌,就幹上巧取豪奪,誆誆騙騙的事兒了。他們大抵愛賒買東西,明明口袋裏有錢,偏要賒,已經寅吃卯糧了,還是要賒。當時好些人對他們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廣州曾經是“旗下人”聚居的城市之壹,至今市區還留下“八旗二馬路”這麽壹個名稱。這裏流傳著壹個故事:早年有個“旗下人”到茶館喝茶,當堂倌取來沖茶用的蓋盅,還沒有沖水的時候,他就把壹只小鳥放在盅裏,加上蓋子。當堂倌揭開蓋子的時候,小鳥呼的壹聲飛走了。於是這旗人就撕開顏面,纏著堂倌索取賠償,狠狠敲了壹筆之後,才揚長而去。直到今天,廣州的茶館裏,服務員為茶客泡好茶,如果茶客飲後自己不揭開蓋子的話,服務員是不會主動來沖水的。傳說這種習慣就和這個故事有關。姑不論這是真是假,直到現在仍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可見當年“八旗子弟”給人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