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舍生取義。下面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舍生取義的故事:
舍生取義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裏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妳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妳的!”
豫讓回去後,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妳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後,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壹個勇士,怎麽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壹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妳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妳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妳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願。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後,自刎而亡。 豫讓甘願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事例
舍身取義的事例1: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壹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舍身取義的事例2: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舍身取義的事例3: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舍身取義的事例4: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誌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壹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舍身取義的事例5:解放前,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於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