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壹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也是衡量壹節優質課堂的重要標準。因此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在此結合我的實際教學經驗特淺談。 壹、潛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是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有效的課堂教學首要的是潛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設計教案並不僅僅指的是單純的備課,還需要設計準確有效的教學目標、備學生、備教法,學法。 1、 精心設計教案——設計準確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在壹篇課文中,在壹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壹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壹項能力,應達到什麽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例如:在教授《美麗的西沙群島》壹課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1、從西沙群島的傳說、寶貴的資源和美麗的景色三方面體會西沙群島的魅力。2、體會第二三段中心句的作用。3、背誦第二三段。這樣,壹節課中三維目標得到很好的體現和落實,有效的教學目標,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2、 精心設計教案——備教法 教學必須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體裁如記敘文的教學、說明文的教學、詩歌的教學方法各不同。即使同壹體裁,如寫人為主和敘事為主的記敘文,教學方法也會有不同。像說明文的教學就不宜過多運用朗讀法,詩歌的教學就不宜過多運用講授法。教學方法選擇壹定要從教學內容出發,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萬不要用教學方法的展示沖淡了課文內容的學習。 3、精心設計教案——備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征,要學生歡迎和接受。每壹個有效的教學設計都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預設,備學生是必要,教案要適合學生的特點和學情,激情課堂、生成性的課堂只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才能迸發出激情的火花。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握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使每個學生都能全神貫註地迷戀於壹種艱巨而又激動人心的腦力勞動,只有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具體有哪些操作方法呢: 1、有趣的導課方式奠定有效課堂教學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精心的教學導入,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做了鋪墊。在教授《望廬山瀑布》壹課時,用古箏的音樂背景,提問:同學們壹談到詩人妳首先想到誰?(李白)是啊,李白的詩成為古詩鼎盛時期的頂峰,他的詩可謂精妙絕倫,後人稱詩仙,今天我們有幸跟隨大詩人李白的腳步,去欣賞著名的廬山瀑布,妳們願意去嗎?(願意!)學生大聲喊,學生的興趣壹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整個課堂變得生動而活躍。 2、引導讀與自讀相結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自讀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地鉆研課文、理解課文。教讀是由教師對學生作必要的啟發、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並進行閱讀訓練。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自讀既是教讀的基礎,也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壹方面,通過教讀,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講解、釋疑、示範和講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技巧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另壹方面,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並給教師以反饋信息,從而使教師及時調整、改進後繼教學內容、步驟、方法和進度,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當然,自讀要明確學習目標,深入鉆研,積極思維,質疑問難,展開討論。教師要在閱讀方法、步驟、規範、心理訓練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和實踐。自讀和引導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二者缺壹不可。它們兩者的作用在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3、有效的問題預設。 教學是壹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能激發學生情感的火花,能增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好的問題能帶動壹堂課,好的問題需要設計,也需要生成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統領全文,要牽壹發而動全身,要激起學生未知探索的願望,讓學生像聽了無聲的指揮壹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這樣才能化平淡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授《美麗的西沙群島》壹課時,妳從哪裏體會到西沙群島的魅力?從全文入手,從每壹段中找到重點,學會整體感知全文。這樣有效的問題提出是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重點。 4、精讀中點撥質疑。 精讀是教師引導學生精確地把握文章重點部分的內容和層次關系,理解重點句段的含義,了解表現手法和進壹步體會思想感情,從而把握文章要點。這壹環節涉及的問題是教材的重難點,往往也是學生理解的模糊點,其中包括學生層層質疑後留下來的深刻問題。教師應對疑難點予以點撥,再引導學生自學,而對學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問的地方,教師應旁敲側擊地引導學生再讀重點段,啟發學生發現自己沒有發現或提不出的問題。如教授《花瓣飄香》壹課時,最後提出“為什麽我要買壹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親的窗前?”孩子們學完課文後雖有感悟,但只是淺層次的,經這問題壹引導,學生思想開闊了,激起探討的興趣。對於這些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展開自學討論。這樣,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 5、學文後反思質疑。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因此,總結全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對全文的內容、段與段的聯系、表現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對積極質疑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再質疑,提出不同看法,並尋找途徑解決。另壹方面,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不可能壹下子獲得整體系統的理論知識,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學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學習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所獲取的知識,問壹問: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我讀懂了什麽?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麽?通過反思,把零散的知識整理、提煉、形成體系,使學生思維上升到壹定的高度,形成壹定的認識策略,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水平。 三、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在執教《微笑著承受壹切》壹課時,在學生通過說感受體會到桑蘭的堅強之後,在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我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出發布置作業:把妳此時此刻的感受寫下來。這樣趁熱打鐵,憑借學生升華體會之際,進行寫話訓練,有益於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