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壹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馬革裹屍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典源出處
《東觀漢記 ·馬援》:“ (馬) 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後漢書 ·馬援列傳》亦載。
釋義用法
馬援認為好男兒應當效死邊疆,為國盡忠,以馬皮裹屍歸葬,才是本色。而不應死在家裏床上。後用此典表示為國戰死疆場。
用典形式
馬革 清·孫旸:“未能馬革酬明主,肯為豬肝累故人。”
裹革 明 ·皇甫汸:“業既違操觚,勛還期裹革。”清 ·吳偉業:“老臣裹革平生誌,往事傷心尚鐵衣。”
包馬革 宋·汪元量:“人誰包馬革,子獨衣羊裘。”宋 · 陸遊:“報國雖思包馬革,愛身未忍價羊皮。”
裹屍入 南朝梁·何遜:“且當橫行去,誰論裹屍入。”
裹屍還 唐·李益:“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需生入關。”
裹全屍 清·沈紹姬:“總為人間留正氣,不求馬革裹全屍。”
馬革驚心 清·王士禛:“烏啼濺淚逢寒食,馬革驚心裹戰場。”
馬革裹屍 宋·蘇軾:“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 ·邵長蘅:“縱然馬革裹屍還,九尺昂藏壹男子。”
甘同馬革 清·蔣士銓:“號令難安四鎮強,甘同馬革自沈湘。”
裹屍馬革 宋·陸遊:“裹屍馬革固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明 ·張家玉:“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