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奪理(拼音:qiǎng cí duó lǐ)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1、詳細釋義:
強:勉強,硬要;奪:爭,爭奪。本來無理,卻借助詭辯硬說成有理。多用於形容無理辯解。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例如:妳先動手打了人,卻還強詞奪理要人道歉,真沒天良!
2、近義詞:
(1)胡攪蠻纏hújiǎománchán。也作胡纏亂攪。
褒貶色彩貶義。胡攪:搗亂,狡辯;蠻纏:不講理地壹味糾纏。指死皮賴臉地胡亂糾纏,不講道理。
(2)蠻橫無理mánhèngwúlǐ。也作蠻不講理、橫蠻無理。
褒貶色彩貶義。態度蠻橫,不講道理。
(3)不可理喻bùkělǐyù。
褒貶色彩貶義。喻: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人愚昧或態度蠻橫,不通情理。
強詞奪理例句:
1、在這場強詞奪理的吵架中,雙方各執壹詞,互不相讓。
2、他們的爭論毫無根據,純屬強詞奪理,讓人哭笑不得。
3、那場強詞奪理的吵架最終以雙方筋疲力盡告終,誰也沒有說服誰。
4、那天晚上的爭論,雙方都試圖用強詞奪理的方式占據上風,結果卻是誰也沒有占優勢。
5、他們的爭論充滿了強詞奪理的論調,讓人很難判斷誰是誰非。
6、面對對方的強詞奪理,他選擇了保持冷靜,以理性和事實來應對。
7、那場強詞奪理的爭吵,雙方都在努力尋找借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果卻適得其反。
8、在這場強詞奪理的爭吵中,雙方都為了面子而堅持己見,最終導致了關系破裂。
9、他們的爭論看似激烈,實則是強詞奪理,缺乏實質性的內容。
10、面對對方的強詞奪理,他決定保持沈默,以免陷入無休止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