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什麽:又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是中國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所規定的壹種特殊文體。
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八股,因此得名八股文。
八股文起源於宋代經義,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為科舉取士式,使用朱熹的註解。然而,文章格式直到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才逐漸形成八股文。清代沿襲明代制度,八股文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1898年戊戌變法後,八股文被廢除,但不久又被恢復。直到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清政府宣布廢除四書五經的八股文,八股文制度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八股文的特點是嚴謹、刻板、程式化,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死記硬背大量經典文獻,以應對科舉考試。然而,這種文體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使得他們在創作和思考過程中無法發揮自己的見解和才能。因此,八股文在歷史上壹直飽受詬病,被認為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弊端之壹。
八股文也有其歷史價值。首先,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當時知識分子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八股文,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科舉考試的制度和選拔標準。其次,八股文是古代漢語文學的壹種形式,具有壹定的文學價值。
許多膾炙人口的古代文學作品都是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如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最後,八股文也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通過研究八股文,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