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高中高壹地理教案三篇

高中高壹地理教案三篇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周期:壹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壹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壹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壹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壹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壹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壹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註: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壹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壹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壹天的太陽高度壹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麽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壹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壹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壹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壹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壹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壹些這壹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後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於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壹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地球的圈層》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壹個雞蛋剖面壹樣)是壹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壹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壹個是莫霍面壹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壹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麽?妳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壹個熟雞蛋的結構,妳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壹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壹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麽我是怎麽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壹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壹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壹樣壹個火山口進壹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妳能想出什麽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麽,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壹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壹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麽?(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妳的感嘆又會是什麽?為什麽?)

 4、什麽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麽?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妳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妳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壹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壹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壹學生:由外向裏***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妳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範圍和基本特征是什麽?

 2、舉例說明為什麽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妳認為巖石圈是屬於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於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壹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壹起行動起來,伸出妳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壹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壹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壹: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壹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妳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壹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壹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後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並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