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如何寫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如何寫

 導語: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如何寫?在幾何學中,角是由兩條有公***端點的射線組成的幾何對象。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它們的公***端點叫做角的頂點。壹般的角會假設在歐幾裏得平面上,但在歐幾裏得幾何中也可以定義角。角在幾何學和三角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關於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如何寫,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熟悉的校園尋找角,再從 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壹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壹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通過剛才的壹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麽***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壹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壹找、摸壹摸、說壹說?的體驗活動。

 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其實在妳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妳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書本上有角?;?紅領巾上有角)然後通過同桌互相指壹指、摸壹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孩子們紛紛舉手?頂點尖尖的,有些刺手!?邊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對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學生手中的活動角為引子,引出了比較角大小的`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在 ?做?角的活動過程中就引導學生發現角有大小;其次,課件出現不能壹眼看出大小的兩個角,發現可以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然後是壹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導學生發現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幫助其比較大小;最後,用邊長短不壹(借用多媒體展示:角的兩邊像金箍棒壹樣變長變短)但大小相同的兩個角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壹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壹找、折壹折、做壹做、畫壹畫、說壹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壹、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壹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去創造角,看誰創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學用紙折角、有的同學用鉛筆擺角,有的同學用展開了尺子的活動角,還有的同學用身體做動作創造角?我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壹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覺得還得益於聲情並茂的課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如果學生從實物中看到角並簡單地說出來,之後就要抽象出角的圖形 ,肯定會讓學生對角產生片面的認識。而利用教學媒體形象直觀地把每個物體面上的角顯示出來,本身留給學生很深的印象,再通過平移使學生脫離實物來觀察壹些開口方向、開口大小、邊的長短各不相同的角,學生在觀察對比中形成對角的全面認識。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寫在對應的位置上,這是傳統教學常用的手段。學生只需機械地記憶,教學重點並沒有被突出。

 教學媒體所具有的動畫演示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變色顯示,學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稱牢牢記住;根據動畫的運動軌跡,學生在潛意識裏保存了畫角的步驟,為以後正式學習畫角鋪路搭橋。

 對於邊不等、角度相同的兩個角,學生會認為邊較長的角大,傳統教學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費時又費力。利用動畫先形象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到邊不變的情況下,開口越大角越大。接著,利用平移壹個角,使學生又體會到邊長不等的情況下,仍舊通過開口大小判斷角的大小。這樣,利用視覺特效,學生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而且還學會了用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教學難點因此被突破。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壹點?這壹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壹是通過指壹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通過找壹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壹步鞏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壹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壹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壹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壹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壹找角,給了學生壹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壹組判斷題進壹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壹步鞏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壹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壹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麽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壹樣但是角的邊長不壹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壹起,引導學生發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壹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麽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壹個和第壹個角大小不壹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比如在鐘表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壹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壹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麽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壹步鞏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壹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松開其中壹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壹組用毛線拉成了壹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壹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系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