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詩經《國風·衛風·有狐》原文譯文賞析

詩經《國風·衛風·有狐》原文譯文賞析

 《國風·衛風·有狐》

 先秦:佚名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譯文

 狐貍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橋上。我的心裏真憂愁,妳的身上沒衣裳。

 狐貍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淺灘上。我的心裏真憂愁,妳沒腰帶不像樣。

 狐貍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裏真憂愁,妳沒衣服我心傷。

 賞析

 這是壹首情詩。有人把它理解為妻子擔憂在外的丈夫沒有禦寒衣物的詩,則詩以主人公看見有狐開篇,以狐之綏綏,來比久役於外的丈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見有壹只身材單薄的狐貍,狐獨地散漫地出沒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這應該是壹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邊,水落石出,狐貍身單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見此情景,女主人公心裏對丈夫的擔憂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於外的丈夫還沒有禦寒的下裳。

 全詩壹唱三嘆,每章只更換兩個字,反復強化,深入地表達擔憂之情。狐貍走在水淺的地方,濕了腿腳,由此想到自己男人還沒有束緊衣褲的帶子呢。狐貍走在河的岸邊,完全沒有弄濕身上,她就想到丈夫還沒有成身的衣服呢。隨著視線所及,看到狐貍從水落石出的地方,壹步步走到岸上來,她就想到丈夫該穿什麽衣物,真可謂知冷知熱。從這個角度上說,此詩是賢婦人惦念遠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詩解為寡婦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為妖媚之獸,詩人稱此婦為“狐”,看來此婦也頗有風姿,詩人以詩揭露其心事,比之為狐、以物喻人,別饒風致。全詩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綏綏,在彼淇梁”,梁為石不沾水之處,在梁則可以穿好下裳,所以這多情的寡婦,以有狐求偶,對其所憐惜的鰥夫,表白自我的愛心說:“我心裏所憂愁的,是那人還無以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沒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厲”為深水可涉之處。《邶風·匏有苦葉》詩雲:“深則厲,淺則揭”,涉過深水。需要有衣帶束衣。此婦擔心的,是心上所愛慕的那人還沒有衣帶。她想:“若是我嫁給他,我可以替他結成衣帶他就不愁涉過深水時沒有衣帶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側”,既然已在淇側,可見已經渡過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擔心那個人,還無以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結為婚姻,那麽,那人就不愁沒有衣服了。”

 這三章詩充分而細致地表露了這位年青寡婦的真摯愛心,即事抒懷,不作內心的掩蔽,大膽吐露真情,自是難得的佳作。在舊時代,遭逢喪亂,怨女曠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後,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愛,這是人生起碼的要求,自然是無可非議的。這首詩,表白了寡婦有心求偶之情,在《國風》中是壹首獨特的愛情詩。至於此婦所愛慕的對方,是否已經覺察到她的愛心,以及如何作相應的表態,那是另外的事了。

 擴展閱讀:詩經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壹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擴展閱讀:詩經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朱熹認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