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對聯壹般認為是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的“題桃符”。據歷史記載,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寫在臥室門上的對聯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楹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壹字壹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對偶階段、駢偶階段、律偶階段。
至於春聯這壹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在宋代,人們開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王安石的詩《元日》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充分反映了當時每逢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