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求解答,電影《二十年後》到底講了壹個什麽故事?

求解答,電影《二十年後》到底講了壹個什麽故事?

壹對在紐約壹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和吉米·威爾斯,他們在鮑勃即將啟程去西部冒險的時候,約定20年後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再次見面。

20年來,他們誰也不曾忘記過這個約定。鮑勃從西部不遠萬裏來赴約,支撐他的是只要對方還記得這次約定,那無論做什麽都是值得的。對於鮑勃來說,吉米永遠都是最忠實、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後再見面時,等待他們的不是重逢的喜悅,命運卻把他們分別放在了法律天平的兩端,鮑勃是警方正在通緝的要犯,而吉米卻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鮑勃”的警察。對於吉米來說,究竟是繼續保持對摯友的忠誠,還是履行自己作為警察的職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擴展資料

人文背景

1862年,美國林肯總統在《宅地法》中規定,任何公民只需交15美元的證件費,便可在美國西部得到壹塊相當於160英畝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連續耕作五年以上就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這壹措施民主地解決了獨立戰爭期間的土地問題,同時激發了美國人勤勞創業、發財的熱情。

這時的人們純樸、勤勞、勇敢,充滿活力和生氣,他們彼此重義氣、講交情,盡管他們在對付滿腔怒火的印第安人時也幹盡了野蠻的掠奪、殺戮等強盜行徑,正如在西部文學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但也許是遠離城市,西部資產階級內部尚未染上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惡習,或者說為對付險惡的自然環境他們尚未顧及內部的傾軋和吞並。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美國,處於資本主義飛速發展階段,出現了資本集中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同時,中小資產階級的破產及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使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化和表面化。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民眾對美國的“民主”社會產生了懷疑和失望。他們曾經為消滅蓄奴制的戰爭流過血,以為消滅了蓄奴制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國家。

但事實上,美國不但沒有成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權利”的天堂,而且成了世界上貧富鴻溝最深的國家之壹。在那裏,壹方面是壹小部分卑鄙齷齪沈溺於奢侈生活的億萬富翁,另壹方面是千百萬永遠在饑餓線上掙紮的勞苦大眾。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創作過程

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的文學,由於受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們多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創作;戰後的文學,由於生活理想的破滅,作家們多以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生活。歐·亨利就是這些理想破滅了的作家中的壹個,其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

歐·亨利當過牧童、藥劑師、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優秀的作品中,對資本主義腐朽的制度、猙獰的法律、虛偽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醜惡現象,都做了壹定程度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從百萬富翁到警察、小偷、騙子無所不有。不過,歐·亨利筆下的主人公絕大多數是生活地位卑微的小市民,作者對他們徒勞無益的自我犧牲,慘淡經營後的深刻絕望的淒涼生活狀況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因此,歐·亨利在描寫這些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時候,常常帶著含淚的微笑,貌似幽默實則辛酸,通過表現社會生活中小人物淒淒慘慘的生活境地,使讀者可以看到20世紀初期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