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押韻規則是:平仄格律。
押平聲韻,在律詩形成的過程中,不逐漸拋棄了仄聲韻,只押平聲韻,而且不分陰平陽平。壹韻到底,律詩是不能中途換韻的,壹首律詩只能押壹個韻。律詩押韻的位置在每壹個偶數句的最後壹個字。句子的最後壹個字稱腳,故韻又可以稱為韻腳。律詩的首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首句押韻與否壹般與對仗有關,首聯對仗,首句常不押韻。
所謂的“韻”,其實就是語言文字的發音。我們“押韻”的目的就是利用發音相近的字,使我們的詩吟誦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律詩第壹句可押韻可不押韻,若押韻可押鄰韻,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偶數句壹定要押韻,而且也必須壹韻到底,不能換韻,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最後壹個字限用仄聲字,而且用韻的字在詩中不能重復出現。
古詩押韻技巧
古體詩雖然可以押韻,但是詩人們不壹定每次都用押韻。例如李白古風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不雜語韻字。特別要註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就拿“雹”字來說,它也是入聲,並且是覺韻字。覺藥是鄰韻,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
古體詩的用韻,是因時代而不同的。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麽嚴格。中晚唐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後,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古體詩固然可以壹韻到底,但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兩句壹換韻,四句壹換韻,六句壹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