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壹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土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壹軍皆驚. 牧童與畫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壹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壹日曝(pù曬)書畫,有壹牧童見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chù收縮)入兩股間,今乃掉(搖擺)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2. 文言文寓言故事帶啟示狐假虎威 文言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壹]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中原地區的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億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壹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妳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妳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妳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妳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壹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現在,大王擁有五千裏江山,百萬雄師,都歸昭奚恤掌管。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軍隊呀!就像百獸畏懼老虎壹樣。”
狐假虎威: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嚇唬其它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人的人。含貶義。狐:狐貍。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勢。
3. 初壹語文基礎訓練古代寓言二則
第5課 古代寓言二則課文精讀 閱讀下面的課內評估語段,回答問題.甲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給下列加點的字註音.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區別下列加點的詞不同的意義.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先自度其足 ( )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試之以足 (6)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翻譯下列各句.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寧信度,無自信也.是吾劍之所從墜.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兩個通假字. 通 (2) 通 給甲文擬個標題,並說說這個寓言諷刺了什麽樣的人?乙文中那個楚國人能找到他的劍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什麽道理?課外延讀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註釋〗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註音. 憫其苗( ) 揠之( ) 苗則槁矣(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憫 長 揠 謂 予 趨 槁 非徒 3、對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壹項是 (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返歸取之③其子趨而往視之 ④舟已行矣,而劍不行.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譯下列句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③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5、宋人為什麽要拔苗?其結果如何?6、讀完寓言後,想想看,這個寓言說明了什麽道理?課外延讀二月懷壹雞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註釋:攘――竊取、偷盜.斯――那麽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其: 或: 是: 損: 已: 非義: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 )①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3、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4、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壹個什麽道理? 是要題目麽? 還是課文翻譯?。
4.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如題,要5個黔之驢 柳宗元逍遙遊,秋水 莊子世說新語 劉義慶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
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
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92;?#92;然(9),莫相知。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10),遠遁(11),以為且噬己也(12),甚恐。然往來視之(13),覺無異能者。
益(14)習(15)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6)。 稍近(17),益(18)狎(19),蕩倚沖冒(20),驢不勝(21)怒,蹄(22)之。
虎因喜,計之(23)曰:“技止此耳(24)!”因跳踉(25)大?#92;(26),斷其喉,盡其肉,乃(27)去(28)。[編輯本段]詞句註釋 2,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裏指用船的意思。
4,則:卻。 5,龐然: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把它當做神。 7,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裏偷偷看它。
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他。稍:漸漸 9,?#92;?#92;(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大駭:非常害怕。 11,遠遁:逃到遠處。
12,以為且噬己也。 且:要,將要。
噬:咬。 13,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卻。 往來:來來回回。
視;觀察。 14,益:更加。
15,習:熟悉。 16,終不敢搏。
搏:搏鬥,搏擊。 17,近:(1)稍出近之。
近: 走進,靠近。 (2)稍近,益狎。
近:走進,靠近。 18,益:漸漸,更。
19,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0,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
蕩,碰撞。倚,靠近。
沖,沖擊。冒,冒犯。
21,驢不勝怒。 勝:禁得起,受得住。
22,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3,計之:代驢子生氣只能踢的情況。
24,計止此耳:止:通“只”, 此:這(些) 25,跳踉(liáng):跳躍。 26,?#92;(hǎn):怒吼。
27,乃:才。 28,去:離開。
秋水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徑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壹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壹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莊子的50則寓言 1。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列子禦風 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3。朝三暮四 狙公賦予,曰:“朝三而暮四。”
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4。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5。
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響然,奏刀馬砉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導大款,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車瓜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訁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
5. 從關尹子教射中懂得的道理關尹子教射 列子學習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請教關尹子。
關尹子說:“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那還不行。”
列子回去再練習。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
關尹子又問:“妳知道妳是怎樣射中靶子的嗎?” 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說:“可以了。
妳要牢牢記住,千萬別忘記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
說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學習也好,做事也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規律,只有這樣精益求精地學習、工作,才能把事情辦好。
列子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道家著作。
相傳為列禦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關尹子教射選自《列子?說符》,原文結尾處還有壹句:“非獨射也,為國與身皆如之。”
(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 人教版教參- 關尹子教射 壹、教材說明 本課講的是關尹子教列子學射箭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壹種本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並遵循其中的道理。 課文內容按時間先後,可分為兩部分。
前壹部分講,列子學射箭,偶然射中了靶子,就去請教老師關尹子,問是否學得差不多了。關尹子問他,是否知道為什麽射中的道理,列子不能回答,關尹子告訴他,不知道為什麽射中,還不算學會射箭。
列子就回家繼續學習。後壹部分講,列子刻苦練習了三年,再去向關尹子請教。
關尹子又問他,是否知道了為什麽射中靶子的,列子說知道了。關尹子告訴他,知道了為什麽射中的,才算學好了射箭,要記住射中的道理,不能違背它。
本課也是文言文。作為略讀課文,目的是在學習兩則文言寓言的基礎上,進壹步練習閱讀文言文,提高學生自讀自悟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是借助註釋讀懂課文內容,感悟文中的道理。學習難點是借助課後註釋,理解並說出每句話的意思。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借助註釋,讀懂課文大意,感悟課文中所講的學習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是壹篇略讀課文,應放手讓學生借助註釋、憑借自己已有的基礎讀通課文,不要過早翻看譯文。教學過程可參考“閱讀提示”的安排。
第壹步,學生獨立對照註釋,壹句壹句地讀課文,想壹想每句話的意思;再對照譯文看看自己哪些地方的理解是正確的,哪些地方不正確。第二步,讀幾遍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第三步,參照譯文,練習講壹講課文內容。第四步,交流從關尹子教射這件事中悟出的道理。
2.獨立借助註釋讀懂句子意思,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導入新課後,就應放手讓學生嘗試去讀,教師要提示具體方法:讀壹句,看壹看這壹句中有關字、詞的註釋,並把字詞的意思放在句子裏,想壹想這句話講了什麽,試著說壹說。
3.學生在與譯文對照句子意思時,壹定會發現譯文比自己理解的意思多了壹些詞語或句子,因而可能會產生疑惑。這壹點教師得向學生作些解釋。
課文後給出的譯文是意譯,即根據文言文整體意思,用現代漢語對文章內容進行的表述。它不是課文壹詞壹句的古今對譯。
如課文前壹部分,如果壹詞壹句地對譯,會是這樣的:列子學習浼。
6. 求兩個寓言故事,要文言文的,並加以解釋南轅北轍文言文: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業,欲舉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譯文: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鄲。季梁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沒換,頭上的灰也沒去掉,就去見魏王, 季梁對魏王說:“今天我在來此的路上,遇見壹個人坐車朝北而行,告訴臣說‘我想要去楚國。
’臣說‘楚國在南方,為什麽要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
‘那人說:‘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跟他說:'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
'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很會趕車。’趕路的這些條件越好,就離楚國越遠。
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時時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去攻打邯鄲,來使土地擴充,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就離建立王業越遠啊。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壹樣的嗎?”這就是所說的向南行車卻向北走的故事 守株待兔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
壹天,壹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