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施耐庵,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征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壹的《水滸傳》。
擴展資料:
語言風格特點:
《水滸傳》的語言風格依然是半文半白,比較好理解,而且用了很多口語化的詞匯。書中穿插的壹些詩歌也很有特點,很有深意,比如說在他們智取生辰綱的壹首歌謠,其實就唱出他們對於官府的厭惡:“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作者施耐庵十分擅長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來安排語言,比如說李逵說話的時候跟宋江宋太公說話都不壹樣,李逵那直來直去的話,就正好體現了他的風格。
作者的情節設置上也十分巧妙,每個梁山好漢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在最後卻全軍覆沒,中間的過程也是有起有落,在梁山泊上的時光大概是他們所有人人生裏最快樂的時光,情節線索清晰,條理清楚,抑揚結合,並且對於詔安的結尾也埋下了伏筆。
百度百科-施耐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