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中日兩國海軍初次交鋒的豐島海戰,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大幕。此戰為日本蓄意挑起,對中方而言,屬於遭遇戰。但戰端既起,中國方面仍未積極周密應對,則為大謬。7月27日,丁汝昌率北洋海軍主力出海尋找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李鴻章給北洋海軍的訓令是“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主張北洋海軍實行“保船制敵”的戰略方針。以後,在朝廷的壓力下,北洋海軍雖多次出海,都只是敷衍了事。表面上奔波於威海衛、旅順口、大同江壹線,實際上不敢越出北緯37度線以南,更不敢前往日本艦隊錨地隔音群島;名義上是搜索日本艦隊,實際上卻是回避主力決戰。黃海大海戰後,北洋海軍更是放棄爭奪制海權,坐視日軍部隊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登陸,先後完成對旅順口、威海衛兩大海軍基地的海陸合圍,使戰爭的局勢完全倒向了日本壹方,最終導致了北洋海軍的覆滅和中國的戰敗。
甲午戰爭時期,位於北洋海軍旅順基地的老蠣嘴炮臺。1880-1885年,依旅順口臨海壹側山形地勢,***築9座海岸炮臺,負責炮臺設計建造的德國人漢納根對老蠣嘴炮臺的造法最為得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甲午戰爭的失敗,在戰略層面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近代海軍是應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之需求而生長的,與之相適應的軍事戰略歷來都是以進攻為主。而中國建設和發展近代海軍的初衷則是對海上入侵的被動防禦,這與近代海軍自身的歷史使命相矛盾。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是為了海外貿易和向海外擴張而積極建設和發展海軍的,他們需要與進行全球貿易和開拓殖民地相適應的海軍艦隊,並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戰術。所有資本主義海上強國對海權的運用都集中在海軍戰略上,這是以世界海洋為舞臺,為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服務的。清政府在起步建設近代海軍時,只欲用海軍於守疆土保和局,而不去積極謀求海權,不建立遠洋進攻的能力和信心,更談不到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戰術。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奉行的消極防禦戰略,是同清政府的軍事和國防戰略直接相關聯的。不可否認,在不斷遭受海上外敵入侵的近代中國,海防是政府著力經營的重要事業。作為中國海軍集大成者北洋水師的締造者,李鴻章力主創辦近代化的海軍海防事業,源於他對時局的基本評估。在1874年的海防大討論中,李鴻章指出:“洋人論勢不論理,彼以兵勢相壓,我第欲以筆舌勝之,此必不得之數也?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裏,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壹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李鴻章雖然看到了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險惡局勢,但他對於國防戰略的基本主張卻是陸主海從。李鴻章認為:“敵從海道內犯,自須亟練水師。惟各國皆系島國,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所能驟及。中土陸多於水,仍以陸軍為立國根基。若陸軍訓練得力,敵兵登岸後,尚可鏖戰;炮臺布置得法,敵船進口時,尚可拒守”。李鴻章在《籌議購船選將折》中指出:“況南北洋濱海數千裏,口岸叢雜,勢不能處處設防,非購置鐵甲等船,練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為守之妙。中國即不為窮兵海外之計,但期戰守可恃,藩籬可固,亦必有鐵甲船數只遊弋大洋,始足以遮護南北各口,而建威銷萌,為國家立不拔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