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迎春即春節,中國民間最隆重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它起源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中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春節的歷史發展
作為中國第壹大節日,傳統的農歷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只有100多年歷史。農歷新年歷史悠久,在古代稱為歲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傳說,它興起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但把正月初壹作為新壹年的開始,正式形成在漢代。
漢武帝以前,新年開始的具體日期並不統壹,夏朝的夏歷把壹月作為歲首,商朝的殷歷以夏歷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朝的周歷以夏歷的十壹月為歲首。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把新壹年的開始固定在夏歷的壹月壹日,此後歷代相沿。但這時候的農歷新年習俗主要還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時期,農歷新年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這個時期開始,過年的重點開始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轉型”為具有娛樂性、世俗性的“娛人”。換句話說,直到唐宋時期,過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民狂歡的“中華第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