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1、保持經濟增長;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3、調整優化產業結構;4、推動創新驅動發展;5、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6、改革體制機制;7、推動協調發展;8、加強生態文明建設;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進扶貧開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第三章 主要目標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壹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農業現代化進展明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壹步提高,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壹步提高。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業創新蓬勃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創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繼續加大,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發展空間布局得到優化。對外開放深度廣度不斷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進壹步增強,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就業比較充分,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