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復習重點
1.文體(小說)、作者(魯迅)、線索(看社戲)。
2.理清並掌握文中的主要情節。
3.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雙喜(聰明機靈、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六壹公公(善良淳樸、熱情好客)
5.重點閱讀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24-27段。
6.中心。對童年自由有趣的美好生活的回憶留戀。
重點理解:
壹、1.為什麽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受優待,免讀詩書,平橋村有淳樸好客的村民,美麗的景致,有趣的事情(看社戲、釣蝦、放牛)。
2.平橋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點?平橋村的孩子們具有什麽特點?
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潑、聰明、駕船技術高。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寫出了的什麽心情,為什麽用“踴躍”來寫山?
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踴躍”原為動詞,在句中作形容詞,化靜為動,把靜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山”連綿起伏的形狀,既寫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也表達了“我”歡快迫切的心情。
4.課文第22段前兩句采用了什麽描寫,表達了什麽心情?
景物描寫,表達了我的留戀之情。
5.課文第23段“老漁父”為什麽喝采?運用了什麽描寫有什麽作用?
寫老漁父的喝彩則是通過旁觀者的贊美來襯托孩子們駕船技術的嫻熟高超,從側面描寫歸航之快。
6.“那航船,就像壹條大白魚背著壹群孩子在浪花裏躥”壹句中的修辭及作用,“躥”能否改成“遊”好不好,為什麽?
比喻形象寫出了船行之快表現孩子們駕船技術高。;不能改,“躥”更能表現船行之快。
7.“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的到說不出的大”的表達效果。
“輕松”“舒展”兩詞用得非常精彩,與上文的沮喪、壓抑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神地表現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戲時歡喜輕快的心情。“說不出的大”誇張地表現身體的輕松。
8.賞析“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從修辭的角度看,連山仿佛是獸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連山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運用了擬人方法,這兩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語言生動形象。
從景物描寫的角度說,這是以坐船人的感覺來進行描寫,連山的形狀像獸脊,在朦朧的月光下顏色淡黑如鐵,因為高低起伏,則像是踴躍飛跑,襯托了船行之快,又襯出了想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9.“使我的心也沈靜,然而又自失起來”“沈靜”與“自失”在這裏如何理解?
寫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這美麗的景色之中。
10.分析“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壹般,又漂渺得像壹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的作用。
“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過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擬社戲,與來時呼應。這句充滿了夢幻般色彩的描寫,表達了兒時眼中社戲的美。
11.六壹公公是壹個怎樣的形象?
六壹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刻畫的。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壹句,他“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二、課內閱讀訓練
閱讀課文“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到“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汊港,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壹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選文第二段從哪三個方面(感覺的角度)來寫看戲途中的景色?這對表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視覺、聽覺、嗅覺,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清新醉人的夜景,寫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表現了“我”的喜悅之情。
2、“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壹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壹句中的“點”、“磕”用得好在哪裏?
“點”“磕”二字,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農家少年駕船技藝的熟練、敏捷,表現了他們的聰明能幹。
3、“但我還以為船慢”壹句屬於什麽描寫?寫出了“我”的什麽感受?
心理描寫,側面寫出了“我”急於看戲的心情。
4、“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許”“料想”能否去掉?為什麽?這樣寫有什麽作用?
不能。因為這些詞語都表示推測,說明聽到的、看到的都不確切。這樣寫突出了“我”急於到趙莊看戲的心情。
5、 “我”的心理變化:輕松 — 急切 — 陶醉
《安塞腰鼓》
復習重點
1. 全文結構:打鼓前(安靜)— 打鼓中(舞動)— 打鼓後(寂靜)
2.主題思想:歌頌生命、力量之美(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頌陽剛之美)
3、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
4、理解壹些句子的含義(課文後的練習二)。
5、寫法:
A、短句與長句交錯,富有節奏感、音樂美、詩意美。B、語句鏗鏘,有氣勢。C、動靜結合。
6、黃土高原人的性格:樸實、粗獷、開朗。
7、安塞腰鼓的特點:壯闊、豪放、火熱。
8、排比句和感嘆句的作用:增強句子的語勢,使文章氣勢恢弘,雄渾有力,節奏感強,充滿旋律美,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山河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9、短句的運用。
如:“壹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
“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湧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點理解:
壹、1、課文描寫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麽特點?
場面、鼓聲、後生、舞姿;表現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2、作者寫安塞腰鼓主要是為了贊頌些什麽?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歌頌黃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陽剛之美。
二、重難點句子
1.他們的身後是壹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為背景,寫出了極具陜北特色的風情。寫他們樸實,寫他們難以掩飾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沈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壹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
突出了腰鼓聲的雄壯振奮人心,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讓與鼓聲產生***鳴。
3.它使妳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麽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艱苦的,條件是落後的,可是陜北人有著原始的、未經人工雕琢的、沒有半點汙染的生命力量,這是他們能量的源泉。
4.耳畔是壹聲渺遠的雞啼。
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沈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沈寂,這是以“雞啼”反襯寂靜。
三、閱讀文章“壹群茂騰騰的後生。”到“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1、“壹群茂騰騰的後生”中的“茂騰騰”壹詞寫出了後生們的什麽特點?
身強體壯,生命力旺盛。
2、作者用“壹群茂騰騰的後生”這句話做文章的開頭,有什麽作用?
突出後生茂騰騰的形象,將他們的形象鮮明的推出舞臺,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3、選文為什麽要先寫南風催吹動了高粱葉和他們的衣衫,又寫他們的沈穩安靜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動靜結合,更襯托出後生的英姿。人和鼓的靜則是為下文腰鼓表演蓄勢。
4、“但是:”“看!——”單獨成段,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單獨成段,引人註意,人和鼓由靜而轉到動。
5、第七自然段從哪些表演來描寫安塞腰鼓的宏偉場面?
從鼓點聲、擊鼓動作、跳躍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6、文中反復寫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聲音,其目的是什麽?
渲染氣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鏗鏘有力、激越的氣勢、震撼人心的力量。
7、驟雨壹樣,……是強健的風姿”這些內容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麽?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驟響時的聲,行,光彩和力量。
8、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麽壹股勁!”的含義,“掙脫”“沖破”“撞開”三個詞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麽?
含義:突出了腰鼓場面的宏偉,捶擊的有力,寫出了陜北人民粗獷、豪邁、開朗的性格,表現了他們昂揚向上、堅強不屈、奮力拼搏的精神。
不能調換,這三個詞語體現事物的發展規律,與上句的“束縛、羈絆、閉塞”等詞語照應。
9、“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為什麽?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現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這樣原始、粗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10、品味句義“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運用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熱烈豪放、富有生命激情。
11、第三段從鼓點、流蘇、腳步、瞳仁、風姿方面寫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場面的壯闊、豪放、熱烈。
12.“耳畔是壹聲渺遠的雞啼”作用:以動襯靜,寫出了世界的寂靜和高原的曠遠。
《竹影》
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線索,也是文中孩子們和爸爸繪畫的實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們傳授畫畫知識的壹個媒介和引子。
重難點句子
1、天空好像壹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
運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現了太陽落下去以後,天空慢慢變暗的情景。
2、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以色調的冷暖、音節的長短形容天氣的變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院中光線越來越暗,寫出日光到月光的轉移。
3、“壹種幽暗的光彌漫在窗際,仿佛電影中的壹幕。”
寫出了黃昏時分光線漸弱的變化過程,“彌漫”壹詞把幽暗的光寫的輕盈富於變化,充滿神秘的美感。
4、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認識中,竹是高貴、有氣節的象征,而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壹種很高貴的畫法,用墨來畫竹,正能表現竹的品格。
5、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壹種美的姿態,壹種活的神氣。
文章從“我”和小夥伴們描畫竹影,寫到爸爸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為我們講繪畫知識。文末的這句話是寫聽了爸爸的講解以後,再看吳昌碩的墨竹,有了這種新的領悟。
6、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比喻)
中國畫重寫意(神似),西洋畫重寫實(形似)。
7、爸爸的角色:藝術領路人,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對孩子富有愛心。
例:忽然壹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看見爸爸反背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
——善於觀察,富有耐心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 ——尊重孩子,並善於引導
父親的諄諄引導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非常重要。
重點段落
課文第3自然段是如何寫童真童趣的?
1.從敘事的角度看,這段文字主要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生動地表明藝術和美往往就蘊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2.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壹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人我們的眼中。”句中的“隱”字有怎樣的意味?
動詞“隱”字,若隱若現,運用擬人,賦予了月亮生命力,把靜物寫活了,給人以美的遐思。月兒朗照,竹葉輕搖,如同壹幅美妙的畫,自然成趣。
3.童心是天真爛漫的。文中最能表現童趣的情節是什麽?
是弟弟提出的壹個問題:“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麽道理?”大家於是先看,然後爭論。這樣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註意。
4.文中說爭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華明的註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這說明了什麽?
孩子們的興趣轉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鐘熱情,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觀舞記》
1、文章從五個角度描寫舞蹈美:神態、舞姿(身體)、服飾、外貌、動作(飛動的美)
2、側面描寫(第17段從“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錚錚的弦響”)
3、文中引出白居易的兩句詩有什麽作用?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舞姿的優美。
4、卡拉瑪是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向觀眾們展示印度古詩中的故事,文中用排比句寫出了卡拉瑪舞蹈所表現出的神韻——悲歡離合皆有,形象而生動了表現了卡拉瑪舞蹈的精妙,這種豐富的表情正表現出她技藝的精湛。
5、卡拉瑪舞蹈體現的內容:所表演的故事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哀愁、希勒、嬌羞、盛怒、閑適、抗爭。
6、如何理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壹部分,身心渾然壹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偉大的悲劇》
復習重點
1.以時間為線索展開記敘:9個時間點(人、地、事)
2.重點語句理解:練習二
3.中心句(主旨句):第16段,起點題作用
4.文體:人物傳記。作者:奧地利的茨威格。
5.理清故事情節。
6.關註令人難忘的細節及人物體現的精神。
7、如何理解“偉大”及“悲劇”。 題目中“悲劇”與“偉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並不矛盾。失敗、死亡的“悲劇”性結局的確令人悲哀,但其中體現的誠實守信;勇於承認失敗,坦然面對成敗;在死亡面前絕不哀嘆;為了大局富於自我犧牲;集體主義精神足以變成壹種“偉大”的力量,震撼人心。本文的題目點明了主旨。
重點理解:
1.第二節中“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壹句中“這”指代什麽?
“而這壹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壹句中“這壹事業”指代什麽?
“這”指“千萬年來人跡未至……兩次被人發現。”“這壹事業”指“第壹個發現南極點”。
2. 文中“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這句話使用了什麽修辭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麽?
擬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險已被人占先時的沮喪、懊惱心情。
3. “對人類來說,第壹個到達者擁有壹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麽也不是”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還是斯科特的觀點?為什麽?
這是斯科特的觀點,體現了失敗後的沮喪和悲哀。作者為他們立傳本身就說明作者對他們的肯定態度,而且作者的壹處處評論也表明了對他們的肯定態度。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了極點,斯科特壹行為什麽還要悶悶不樂地繼續他們的路?
他們懷著絕望的心情,卻沒有半途而廢,明知結局是失敗,但還是走完全程,體現了他們高尚的人格,對事業的熱愛與紳士風度。
5.“斯科特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要忠實地履行這壹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壹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壹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麽要“接受”這項任務?體現了人物的什麽精神境界?
①是誠實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這個任務。②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崇高境界。正因為他的這壹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6.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於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系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海市蜃樓有何含義?
“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這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遙遠的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它們與現實的嚴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海市蜃樓是美好的,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震撼和沖擊。
7.結尾“壹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壹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有什麽作用?
這兩句話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英雄們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心靈經受了考驗,精神變得無比的偉大。這兩句話在全文中可作為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8.斯科特壹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重點段落
9、斯科特上校在最後的壹篇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願望,並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遺孀”,這是為什麽?
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希望生還,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10、選文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人們對這幾位英雄的敬重。試分別找出來。
“壘了壹個石墓……十字架”“國王跪下來悼念這幾位英雄”
11、有人認為斯科特的所為並無多大意義。甚至覺得他是為了“尋找刺激”,請談談妳的看法。
這是壹種對科學的獻身精神,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人類才走出封閉的家園,認識了美麗的地球,使人類走向了進步。
12、有壹處細節描寫表現了這個英雄的團體,在臨死的時候仍然具有的那種集體友愛精神是:死去的斯科特還像兄弟似地摟著威爾遜
《在沙漠中心》
復習重點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寒冷 疲倦 缺水 的困難,表現了“我”的 堅強 勇敢
2.“我” 采用了哪些應對困難的辦法?
①喝純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壹個坑將自己埋住③試圖用布獲得壹點點露水。
3.文中“我”的情緒經歷了哪些變化?請從文中各找出壹個情緒變化的句子。
痛苦、絕望、平靜、樂觀。(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環境描寫,說說作用。
(環境描寫句子略)渲染環境的惡劣。
5.閱讀2-6小節,註意環境的渲染、人物心理的描寫、比喻、擬人修辭、人物分析、內容概括等。
《貓》
復習重點
1、文章的開局有什麽特點?開門見山,總領全文,照應結尾,奠定感情基調——懷念中有淡淡的惆悵和憂傷。
2、文章的結局又有什麽特點?點明中心,照應開頭。
3、文章重點寫第3只貓,揭示文章中心,寫第1、2只貓是為了突出第3只貓,與它對比.
4、作者寫分別從哪些方面描寫了三只貓,他們各自都有什麽特點?
第壹只貓:從自身形態喝逗著玩時的形態表現出了它的可愛。
第二只貓:從性情和本領兩方面寫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潑。
第三只貓:從形態和性情兩方面寫出了它的可厭和懶惰。
(周家丫頭代表哪壹類人,家人對此持什麽態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壹類人。家人責怪她。
不知名的奪小貓的人代表哪壹類人?對此“我”持什麽態度?說明什麽?
代表不顧別人利益自私自利的壹類人,作者悵然、憤恨的詛罵他們。說明作者對哪種不顧別人利益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和鞭撻。)
5、對第三只貓的結局“我”的感受是怎樣的?
難過、痛苦、內疚、自責、懊悔。
6、為什麽說“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我”冤枉了這只不能辯訴的動物至它死亡,內心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7、最後壹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麽?在結構上起什麽作用?
自己傷害了無辜的動物內心充滿了內疚和自責。結構上首尾呼應。
8、讀完本文之後妳的感受和啟示是什麽?
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對弱小生命的關愛。不能主觀臆斷而因根據事實來判定。
9、體會下面語句的情感,並分析。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對失去美好事物的傷心。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因主觀臆斷至貓死掉,而內心內疚自責。
10、語句“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使用了什麽手法,作者要表達什麽意思?
比喻,突出我知道貓因我的主觀臆斷而死,不能挽回,強烈地表現了“我”的悔恨和自責。
11、語句“那只花白貓對於這壹對黃鳥,似乎也特別註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裏好象還在吃著什麽。”中加點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為什麽?
表示猜測,因為這而判定貓吃了鳥,突出我的主觀臆斷。
《斑羚飛渡》
復習重點
1.文體(小說)。
2.品味詳細描述第壹對斑羚試跳成功的全過程的有關動詞。
3.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
4.景物“彩虹”描寫的作用:
5.鐮刀頭羊的形象:富於智慧,有決斷力,遇事鎮定,臨難從容。
6.掌握景物、神態、動作、側面描寫。
重點理解 :
壹、問題研究
1.“彩虹”三次出現各起什麽作用?
第壹處第5段:作用是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的飛渡作鋪墊;
第二處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飛渡的悲壯氣氛;
第三處第16段:作用是贊頌頭羊的自我犧牲精神。
2.鐮刀頭羊具有怎樣的形象?
富於智慧,有決斷力,遇事鎮定,臨難從容。
3.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壹座橋,那是壹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為什麽說那座橋是“用死亡做橋墩”?
因為每壹只獲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壹只的斑羚身體為跳板完成飛渡的。是這些必死的斑羚組成了新生的橋,所以說是“用死亡做橋墩”。
4.我十分註意盯著那群註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許有個別滑頭的老斑羚會從註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但讓我震驚的是,從頭至尾沒有壹只老斑羚調換位置。 “從頭至尾沒有壹只老斑羚調換位置”壹事為什麽讓“我”感到震驚?
“我”是個獵人,參照人類在此種情景下常有臨陣脫逃的表現,所以震驚。寫人的感受側面表現斑羚求生得到智慧和勇氣。
5.它(鐮刀頭羊)走了上去,消失在壹片燦爛中。在這句話裏,“燦爛”只是指那壹道彎彎的彩虹嗎?
這句話用美麗的彩虹與鐮刀頭羊從容走向死亡的殘酷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用美麗的彩虹象征鐮刀頭羊的美好心靈。“燦爛”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鐮刀頭羊行為和精神的閃光。
6.斑羚飛渡的場面,我們可以用壹個詞來形容。
悲壯。
7.為什麽文章結尾再次寫到彩虹,有什麽作用?
結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絢麗、燦爛象征自願犧牲的斑羚們生命的燦爛、輝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點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兩句話與“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壹代開辟壹條生存道路”相照應?
“從頭至尾,沒有壹只老斑羚調換位置”,“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
9.用壹句話概括作者所謳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謳歌斑羚群舍己為人,勇於犧牲的精神。
10.試分析鐮刀頭羊的第二次叫聲“這叫聲與我平常聽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沒有柔和的顫音,沒有甜膩的媚態,也沒有絕望的嘆息。”
此句中的三個“沒有”構成排比,寫出了鐮刀頭羊叫聲的不同尋常,也暗示下文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