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文: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出處:《孟子·公孫醜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選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壹定會勝利。
擴展資料: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時”“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賢認識到事物的千差萬別和世界的豐富多彩,主張“和”時並不抹殺事物各自的特點。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裏。這裏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
接著又進壹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壹反壹正,對比鮮明。最後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