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魯迅的作品風箏,全文解析

魯迅的作品風箏,全文解析

這是壹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壹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壹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麽呢?下面作者就插入壹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壹景壹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壹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這裏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淩小兄弟之事。”我“在這裏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壹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沈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另壹個特點,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遊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裏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風箏》寫於1925年1月。但是魯迅在1919年9月發表過壹篇《我的兄弟》,寫的完全是《風箏》裏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風箏》的提綱。

當然,《我的兄弟》是獨立的壹篇作品,它表達壹種愧疚之情,說明壓抑兒童遊戲的本能是錯誤的,甚至是殘酷的。《風箏》也寫了這些,也表現了這種感情和這種思想。但是,《風箏》畢竟是壹篇嶄新的作品,它表達的內容就不僅僅是這些。《風箏》的開頭和結尾都寫著壹個被壓抑、被封鎖住的春天。如果說《雪》是在冬日裏尋春,那麽《風箏》卻是在春風裏感到冬的肅殺。這仍然是壹首關於春天和青春的詩,是魯迅在繼續“尋求那逝去的青春”。

《風箏》壹開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壹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