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漢永元年間,皇宮裏有個內務總管叫蔡倫,他非常聰明,是桂陽人,他進京城洛陽的皇宮裏當了太監,漢章帝劉炟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蔡倫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後來成為監制各種禦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制造壹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於使用。
有壹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遊玩,他們來到了離城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蔡倫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壹簇枯枝,上面掛浮著壹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得眼睛壹亮。他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裏制作絲綢時,繭絲漂洗完後,總有壹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幹後,那上面就附著壹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麽物件,就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
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壹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
“這是什麽樹皮?”蔡倫急切地問。
“那不,岸上的構樹唄!”
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後,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裏,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制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壹層晾幹,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後重賞蔡倫,並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漢和帝的皇後鄧太後見蔡倫的紙有這些優點,真是利國利民,就在東漢元初年間的114年,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300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仆”。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蔡侯紙”名聲大了,造紙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氣,人們便把馬澗河這壹段稱作了“造紙河”。這是我國民間流傳的蔡倫造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