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圓明園的毀滅》的啟發如下: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我深感震撼和惋惜。圓明園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其宏偉壯麗、美輪美奐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今只能在廢墟中尋找蹤跡。
這篇課文用反襯手法,通過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觀,突出了它被燒毀後的慘象,從而讓人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讀者的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損失。它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壹個國家、壹個民族需要強盛、需要團結,才能抵禦外敵的侵略,保衛自己的家園。
此外,這篇課文也讓我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是壹面鏡子,它可以讓我們看到過去的輝煌和恥辱,從而更好地面對現在和未來。我們應該珍惜歷史,從中吸取教訓,不斷進步和發展。
最後,這篇課文也提醒我們珍視和平、反對戰爭。戰爭帶給人類的只有痛苦和災難,而和平才是人類發展的基石。我們應該努力實現和平、穩定、繁榮的社會,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做出貢獻。
圓明園的毀滅歷史背景
圓明園的園林藝術成就被普遍認為既體現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燦爛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揮霍無度。由於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壹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腐敗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
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