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

壹、中國愛國名言

1、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陳毅

這句話是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元帥對兒子提出的要求。意思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國家有難時,我們應前仆後繼,勇敢的踏入戰場保衛自己的家國。

2、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周恩來

選自1949年4月周恩來在《關於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中的壹句愛國名言。主要意思是只有熱愛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為祖國、為民族而獻身的精神。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近代:魯迅《自題小像》

釋義:這份情感寄托給天上的星星卻沒有人明了,我誓將我的壹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4、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願為祖國捐。——陳輝

這是陳輝烈士的壹首詩,名字叫《詩壹首》,意思是說英雄並不是沒有眼淚,而是不在敵人面前流。堂堂七尺男兒,願意為國家獻身。

5、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這是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壹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意思是說悔恨沒有為抗日而死,才有了今日的蒙羞。國家已經破滅了,我還吝惜我的生命做什麽呢。?

二、中國愛國格言

1、位卑未敢忘憂國。

出自:宋代陸遊《病起書懷》,原句為:“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意思是說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壹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詩句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責任感。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說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詩句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3、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出自:清代譚嗣同《獄中題壁》,意思是說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壹樣的雄偉氣魄。

詩句表達了詩人震撼人心靈的、自赴壹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意思是說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壹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詩句表現了詩人為國家安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5、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宋代文天祥《揚子江》,意思是說臣的心好似壹塊磁鐵,不指向南方誓不罷休。

以“磁針石”比喻忠於宋朝的壹片丹心,表明自己壹定要戰勝重重困難,回到南方,再興義師,重整山河的決心。

詩句表現了他不辭千難萬險,趕到南方去保衛南宋政權的決心。

三、中國古代愛國人士有:屈原、嶽飛、文天祥、林則徐、詹天佑等。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誌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沈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壹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3、嶽飛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壹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壹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誌。

5、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