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春節反鄉的意義

春節反鄉的意義

春節長假期間,數億人次的跨區域流動是中華大地上的壹道特殊景觀。從經濟學和知識管理學的角度看,伴隨著人口流動的是信息的交流和知識的傳播。在這超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返回處於欠發達地區的家鄉探親過年的群體。這壹群體又大體可分為三類,壹是在外求學的大學生、研究生;二是已在外成家立業的所謂成功人士;三是外出打工的民工。

按照新經濟增長理論,這壹群體會帶來知識的擴散和傳播,從而會促進當地的經濟增長。同時,中國人的春節情結使得許多人在春節期間都在走親訪友、品茶歡宴、促膝交談。他們談論外地的習俗、打工的經歷、學習的技藝等等。於是,春節期間成了壹個信息交流的超大平臺和知識傳播的超大課堂。

雖然手機、電話、電腦網絡等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更便捷、迅速,但它們永遠也不能替代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信息分為標準化信息和非標準化信息,前者指的是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通過媒體正式發布的信息,後者指的是無法通過媒體傳輸或完整傳輸的非正式消息。非標準化信息大多需要面對面的口口相傳以及面對面的語言的充分挖掘,甚至需要配合面部表情和眼神等才能達到傳輸效果。許多原本不想或者不敢外出打工的人,正是聽了春節期間在外打工者的繪聲繪色的“演講”後,才感覺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定決心走出家鄉去闖蕩壹番的。也正是很大程度上由於春節期間的交流和溝通,出現了先行外出打工者引導和帶領後來打工者,從而出現了同壹地方打工者在大城市集聚的有趣現象。

另壹方面,壹些外出打工者在春節期間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發現了家鄉的投資機會,從而決定不再出去,留下來在家鄉設店開廠。在外打工所學到的技藝、培育的經營理念和開闊的眼界等,便通過這些打工者的回流植根於欠發達地區。

至於那些已在外成家立業的“成功人士”和在外求學的學子的返鄉探親,可能更會起到壹種榜樣作用和激勵效應。

從知識學的角度來看,根據邁克爾·波蘭尼的劃分,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是指能夠被人類以壹定符碼系統(譬如語言、文字、旗語等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指那種難以表述的知識,如技藝高超的廚師的廚藝便屬於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具有高度的語境限制,也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觀摩、傳授,甚至配合以邊幹邊學方能逐漸領悟。隱性知識的有效傳播常常是通過人員的流動來實現的。外出打工者的春節返鄉尤其是在家鄉的沈澱,正是隱性知識有效傳播的壹種載體。

每年春節過後,當地外出打工的流向和流量就會根據春節返鄉者帶回的信息進行壹些調整,當地的知識狀況就會有壹些改進,甚至對壹些小地方來說,知識水平會上壹個新的臺階。也就是說,這是落後地區或欠發達地區整體人力資本水平提升的壹種重要途徑。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欠發達地區的壹種特殊教育方式,教師就是那些春節返鄉者。從另外壹個方面講,春節返鄉者也會在返鄉期間受到教育,身上依附的人力資本也會得到提升。因為家鄉親人的囑托和家鄉的親情、家鄉的面貌,會增加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人力資本不僅包括智商,也包括情商,不僅包括技藝,也包括觀念。

所以,發達地區或大城市的政府、居民都應該善待來自外地的民工,他們不僅在這裏提供服務,創造財富,也在這裏學習,然後將學習成果帶回去。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實際上也意味著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交通部門在春運期間的客流運輸不只是壹種簡單的商業行為,它還是全社會知識傳播工程的壹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