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聖王是張巡。
司馬聖王是福建莆田民間廣為奉祀的壹位神明,司馬聖王名字叫做張巡,是蒲州河東人,在唐玄宗年間,張巡考中了進士,並且先後擔任了通事舍人、清河縣令和真源縣令。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張巡在守雍丘起兵對抗叛軍,到了757年,安慶緒派出軍隊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在沒有糧草和外援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余次,使得叛軍傷亡慘重。
後來因為糧草用盡,張巡被俘遇害,張巡遇害以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都督和鄧國公,在848年的時候張巡的畫像被掛進了淩煙閣,壹直到清朝都被歷代帝王所祭祀。
擴展資料:
唐安史之亂後,張巡雖死,卻屢受嘉封,成聖成王,司馬聖王的民間信仰在中原壹帶形成。北宋靖康之難,中原戰亂,人口南遷,是歷史上中原漢人最大的南遷大潮。
此次南遷大潮中,福建是中原漢人主要的聚集地。伴隨地域上的人口流動,南遷漢人將對人神司馬聖王的信仰帶至閩東,並延續至今。
江西鄱陽縣有奉祀張巡的張王廟壹座,據《鄱陽縣誌》記載,張王廟可追溯至唐,顏真卿時任饒州刺史,對張巡剛毅血性敬重有加,將張巡事跡傳頌給饒州人民。
建張王廟,以張巡為典範,教化百姓忠孝仁義。據此推論,莆田壹帶司馬聖王信仰亦可能是福建地方官員造神教化的結果。
不論是何種形成原因,司馬聖王信仰歷經千年、延續至今,且在民間仍有著極強生命力,不得不令人驚嘆。
張巡生前不過是小小的中原地方官,且年四十九即卒,誰人能料到在千余年後的東南地區,他仍在被人們傳頌、崇祀著。
民間信仰中,由人入聖,再升神界,素是常態。不論是源於政治教化或自主意識,民眾壹旦對某個歷史人物產生感恩與景仰之情,自然會將其歸入列聖、放進神龕、擺上祭壇。
百度百科—司馬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