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由來是源自古代祭月儀式。
八月十五的盛典,名曰中秋節,又被稱為“月亮節”。在此之際,傳統文化賦予了中秋節濃厚的團聚與感恩之意,人們習慣於品嘗月餅,欣賞那壹輪皎潔的明月,互贈禮物,以及祭祀月神。
關於月餅的起源,流傳著諸多說法。其中壹種理論認為,月餅的由來可追溯到唐朝時期,當時士兵們為了抵抗外族侵略,利用烙制月餅的方式傳遞信息,組織起義並獲得成功,為了紀念這壹歷史事件,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逐漸形成並流傳至今。
中秋節名稱由來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
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慶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