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是誰的詩,還有哪兩句?是什麽意思?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是誰的詩,還有哪兩句?是什麽意思?

壹、“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秋浦歌》。

前兩句是——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二、附原文如下: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譯文

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

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簡析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壹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麽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麽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壹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三、創作背景:

明嘉靖、萬歷等《池州府誌》、《貴池縣誌》記載了李白遊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唐時名秋浦縣,因境內秋浦河而得名。李白壹生,酷愛名山秀川,曾於天寶、上元年間,先後五次到秋浦,足跡踏遍九華山和秋浦河、清溪河兩岸,留下了幾十首詩篇,其中名篇頗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遊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遊秋浦期間。壹說此詩大約天寶十二年(753年)。

四、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