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在這本小說中,我仿佛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在書中,不管壹切的父親在小女兒瑪格麗特出生之後,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愛她,那個時候他才能算是壹個真正的父親,他把全部的愛都給了瑪格麗特,他甚至還出去找到了工作,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踏進過酒吧的大門,愛是多麽壹股神奇偉大的力量。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瑪格麗特在悄無聲息中就死去了,她的死給安琪拉和父親都造成了巨大的悲痛,特別是對父親的打擊,那是他傾註了全部愛的存在。之後,父親又恢復了以前的模樣,喝酒,無業……
?我真的是不明白,世界上為什麽會有如此不稱職的父親,有如此狠心腸的人。就算壹個陌生人手裏有錢,看到這麽可憐的壹家人也會捐壹些的吧,這位父親真是讓我見識到了什麽叫不負責任!後來,在眼紅別人去英國掙到錢了,小巷子裏的鄰居們都過上了富足的日子,父親終於也決定動身去英國,全家人把最後能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這位不稱職的父親身上。特別是在父親去英國後的第壹個要往家裏寄錢的日子,全家人在家裏滿心期待地等著電報童們來敲響自家的門,像別人家那樣,拿到了父親從英國寄回來的錢,她們甚至在幻想應該怎麽好好利用這第壹筆巨款……可是第壹個周他們並沒有等到門被敲響,於是他們給自己安慰說父親可能是還沒安定下來,可是之後的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周,他家的門始終沒有被電報童敲響過……於是,唯壹壹個可以過上好日子的盼頭也破滅了。母親安琪拉又得去向救濟會索要救助,甚至像乞丐壹樣去乞討……
?全書中,邁考特壹家人無疑都是可憐的,悲哀的。可是最最讓人可憐的還是要數安琪拉,在接二連三地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做母親的當然不能原諒自己,喪子之痛應該沒有人能體會吧,做母親的不能夠好好撫養自己的兒女,反而讓她們年紀輕輕就死去了。這些痛自然強烈,但是更令她感到絕望的應該還是孩子們的父親了吧。壹個大男人,毫無責任感,沒有擔當,壹家子貧困潦倒,窮困交迫,住的地方都沒有了,他還安貧樂道,有了壹點小錢甚至是孩子們的救濟金都要拿去全部喝掉,安琪拉在痛苦的生活中要獨自承擔這壹切,身後沒有壹個人可以依靠,其絕望可想而知。不過她也是堅強的,在面對生活如此重負和三番五次的打擊,她雖然生過大病,身體虛弱,雖然精神也差點被打倒,不過幸運的是在最後,她還是挺過來了。我想,唯壹支撐著她的,應該還是活著的孩子們還需要人照顧,需要吃飯吧,要是沒有了他們,死對她來說是何其簡單和幸福的壹件事情。
?在這本書中,作者經歷過的這些大家甚至永遠想都不敢想,怎麽會有如此貧困的國家,怎麽會有如此貧困的家庭,怎麽會有如此悲慘命運的兒童,更甚者,怎麽會有如此不像話的父親……這本書給我感觸也頗多,在我們抱怨生活不公,現實殘酷,遭遇不好的時候,妳們至少有壹個幸福的童年,至少不愁吃不愁穿,至少妳有愛妳的爸爸媽媽,至少妳能平等接受教育,至少……但是在本書中,邁考特和他的弟弟們整天想的只是能夠填飽肚子,只是幾片抹著厚厚黃油的面包片,他們是樂觀的,更是純粹的。他們在那種困境之下仍然能飽赤子之心,雖然有時候會去偷幾片面包,為了去美國幫別人寫完恐嚇信攢錢,甚至在人有人死後拿她的錢,但是這些在生存面前都變得無足輕重了。邁考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去美國,因為那裏經常有晴朗的天空,那裏的人們不用死於肺病,那裏有幹凈的住處,那裏每個人都能吃夠面包,每個成人都可以找到工作養活自己和壹家人,那裏就是愛爾蘭人的天堂。最後,邁考特靠自己的努力終於攢夠了去美國的路費,在全書的最後,他終於接近了他夢想中的天堂。
以上全部為個人看法,若有偏頗,靜候書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