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壹部蕩氣回腸的英雄傳奇,壹個個深入人心的英雄 故事 ,壹本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閱讀《三國演義》 讀後感 及心得,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1
《三國演義》,相信大家對這本書並不陌生,它是四大名著之壹,作者羅貫中。整本書是根據三國時期的 歷史故事 寫的,講述了魏、蜀、吳三個國家想要統壹中國互相征戰的故事!
羅貫中把書中人物描寫的淋漓盡致,如劉備、曹操、孫權等眾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歡的英雄人物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在書中敘述了關於他的很多故事,如草船借箭,智取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等,通過這些故事的描寫,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才智,不愧為“智聖”的名號。其中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描寫的最精彩,也是我最喜歡的壹個章節,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壹講吧!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在赤壁***抗曹操軍隊,曹軍在長江北岸,孫劉聯軍駐紮南岸,以孫權軍隊為主。周瑜是孫權壹方的領軍將領,諸葛亮是代表劉備壹方的將領,通過接觸,周瑜對諸葛亮的才幹很是嫉妒,欲設計謀害他的性命。壹天周瑜升帳和諸葛亮等將領討論與曹軍作戰事宜,周瑜說水上作戰,用箭最好,便讓諸葛亮造十萬只箭並在十天之內造完,而孔明說三天就可以了,討論過後,孔明向魯肅借20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幔子遮住,還要壹千多個草把,紮成人形,排在船的兩側。第三天的四更,孔明邀請魯肅壹起取箭,帶船向北岸駛去,到了曹營附近,這時大霧漫天,孔明讓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壹字排開,然後讓軍士打鼓吶喊,驚動了曹軍,曹操看不清虛實,讓弓箭手 射箭 ,不讓敵人靠近,於是船壹側的草把上紮滿了箭,孔明又讓船只更換方向,這樣另壹側的草把也逐漸紮滿了箭,這時孔明讓士兵齊喊,謝謝曹丞相的箭,很是激怒了曹操,說完讓船趁霧駛回南岸。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這件事,於是提前推測天氣,想好辦法。周瑜得知諸葛亮借箭經過,自嘆自己不如孔明,也沒有找到借口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件事,諸葛亮借助天時地利,充分表現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壹舉兩得:壹是驚擾了曹軍,智取敵軍的物質資助己方;二是巧妙避開了自己的殺身之禍。
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作者把這些英雄人物描寫的能力突出,性格鮮明,故事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這本好書!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2
“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每當聽到這豪壯的歌聲,把我的思想又帶入了《三國演義》。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第二次翻開了四大名著之壹——《三國演義》。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的人物讓我再壹次被深深吸引。
忠肝義膽神勇過人
“義”的化身非數關羽莫屬。關羽,字長生,後改為雲長,河東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三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因為殺了倚勢淩人的勢豪,而逃難江湖。後於於劉備、張飛相識,在桃園義結金蘭,俗稱“桃園三結義”。在三兄弟排行老二,素有“武聖”之美譽。不看關公其神威,單單那氣概就令人深深折服。當年他為保護嫂嫂安全,報曹操不殺嫂嫂之情寄予曹操帳下,助他斬顏良誅文醜。但後來他得知劉備還活著,立即把金銀珠寶還給曹操,歷盡艱辛,與劉備會合。昔日,他為了報答曹操當日不殺之恩,在華容道冒著生命危險放走了曹操,其忠義可見,其勇無人能比。
人心之向漢室宗傳
最深沈貫徹孔子的思想壹仁的人肯定是劉備了。劉備,字玄德,漢室宗親,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後過膝,面如冠玉,性格溫和,仁政愛民,他“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可以說他壹生為義而生,又為義而死。劉備兵敗,攜百姓逃難,途中號泣聲震天,劉備看見此景象,曾想投江而死,如果沒人阻攔,那壹定會投江,也曾經因為這事,在劉表墓前哭訴,祈求讓百姓平安渡江。可見其愛民之心。
神機妙算忠心耿耿
東漢末年,戰火硝煙各處彌漫,劉備勢弱,而有壹人輔助齊備建之蜀國。他足智多謀、英謀善辯、誠懇謹慎、執法嚴明,此人為誰?諸葛亮也。諸葛亮,字孔明,絕世奇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號“臥龍先生。”孔明用計如神,大擺空城計,以向幾千軍馬,退曹操八十萬大軍,又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的足智多謀?
英勇善戰的張飛、智勇雙全的趙雲、文武雙全的周瑜、陰險奸詐的曹操……每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難忘。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深澤著不同的人生,我們要學習劉備憂國憂民的思想,關羽的忠肝義膽、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壹,也是我最喜愛的經典歷史小說。它通過描寫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及政治鬥爭,來展現英雄人物如何利用瞬息萬變的形勢,與對手鬥智鬥勇。
《三國演義》就像是壹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每讀壹次,我都會受益匪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
“挾天子令諸候”的曹操平定了北方,率百萬大軍南下,打算壹舉掃平蜀漢和東吳。劉備和孫權決定聯合抗曹。諸葛亮是劉備的全權代表,周瑜是孫權軍隊的最高統帥。雖然雙方是合作關系,但周瑜卻總是找他的麻煩。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借口缺少箭支,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制造十萬支箭。可諸葛亮不顯山不露水,只用區區小計,便在三天之內從曹操手裏拿回了十萬支箭。周瑜的詭計沒有得逞,自己還成為了千古笑柄。
這讓我想到以前學校裏發生的壹件事。那天,學校舉行語文考試。壹位跟我比較要好的同學考出了98分的好成績,我卻只考了86分。放學回家的時候,我越想越氣,覺得他的高分很有可能是作弊得來的,或者是老師偏心。因為我平時的成績都比他好,只有這壹次被他超過了,心裏很不服氣,還吐出壹句酸話:“妳這次考得不錯啊,都超過我了。”後來的壹段時間,我甚至對他不理不睬,也不和他壹起回家了。
可沒過多久,當我再讀這本書時,突然想到,周瑜作為諸葛亮的友軍統帥,不跟諸葛亮好好合作,反而因為嫉妒,多次設計謀害,最後竟被活活氣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終身遺恨。為什麽要去妒忌別人呢?是怕別人超過自己嗎?當別人超越自己時,如果我們不去尋找取得好成績的原因,不虛心向他人學習,反而諷刺甚至中傷別人,那是多麽愚蠢無能的表現啊!
從那以後,我懷著壹顆平常心,虛心向他請教成績進步的 方法 。他也大方地告訴了我。而在不久之後的考試中,我的成績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三國演義》就是壹本這樣的好書,是它教會了我做人不該善妒,而要努力提升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壹首大氣磅礴,氣勢宏偉的贊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三國演義》是我百看不厭的壹部名著,它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驚險曲折的故事,還讓我認識了不少個性鮮明的英雄。
小說《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靈武帝中平元年到晉武帝司馬炎這壹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從黃巾之亂開始,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再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國統壹歸晉的故事。故事中英雄雲集:關雲長溫酒斬華雄,趙子龍大戰長阪坡,張翼德力拒當陽橋,勇馬超興兵復仇,黃漢升力劈夏侯淵……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何等的豪情萬丈!幾百個人物形象,在羅貫中的筆下,都是那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要數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麽陰謀詭計都瞞不了他,他還能利用自然環境的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簡直聰明賽神仙啊!當然,在書中機智聰明不止諸葛亮壹個,比如吳國的大都督周瑜也是很有計謀的。可是讀完《草船借箭》,我才知道,聰明才智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妳有壹顆寬宏大量的心。由於諸葛亮才華橫溢,料事如神,使周瑜非常嫉恨,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壹患,要找個借口害死他。於是周瑜便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要完不成,就按軍法處死諸葛亮。讀到這裏,我真替諸葛亮捏了壹把汗。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憑著他的智慧和機智,在三天之內向曹操“借”了十萬多支箭,完成了他的任務,把周瑜氣得啞口無言。不過最讓我佩服的,並非是諸葛亮憑著神機妙算,“借”來了十萬支箭,而是諸葛亮看穿了周瑜想害他,卻沒有生氣。他反而以大局為重,繼續與吳國合作,最後才打敗了實力強大的曹操,贏得了赤壁之戰。試想,如果諸葛亮也心生怨氣,與周瑜纏鬥,那戰役的結果,怕是要改寫了呢。
《三國演義》不愧是四大名著之壹,蘊藏了許多做人的智慧與道理,值得壹讀再讀。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壹個能像諸葛亮壹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又心胸寬廣的人。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5
這本書主要講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開始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統壹期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裏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例如:有聰明多疑的曹操、有少年持重的孫權、有愛惜人才的劉備,還有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和周瑜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壹個故事就是桃園三結義。故事講了在東漢末年,身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身懷大誌,但是他當時窮困潦倒。後來,他在街上碰到了身為逃犯的關羽和身為屠戶的張飛。三人壹見如故,便選在壹個桃花盛開的園林,結為異姓兄弟,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像劉關張這三個桃園兄弟情深的故事還有很多,比方說:張飛挑梁虎牢關、關羽尋兄千裏走單騎,劉備復仇寧肯錦繡江山都不要等等。兄弟三人都沒有違背誓言,做了壹輩子的忠義之士。
記得有壹次我答應和爸爸壹起去爬山,但我卻又和朋友壹起去玩了。我沒有告訴爸爸,讓他白白等了我壹個下午,使我成了壹個名正言順的失信人。後來爸爸對我說:“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壹致,表裏如壹。守信,就是信守諾言、不虛偽欺詐。從那以後,我很慚愧。是的,我不能做“狼來了”中的那個孩子,而要做壹個有誠信的人。正所謂“誠信既是壹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壹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
如果壹個人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誠信都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麽呢?“言必信,行必果”、“壹言既出,駟馬難追”、“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佳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誠信是壹個人永久的身份證,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真是壹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同學們,讓我們壹起多讀經典,多寫感悟,壹起成長。
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及心得5篇相關 文章 :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5篇
★ 《三國演義》閱讀體會和感想五篇
★ 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 《三國演義》學生讀書心得5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體會五篇
★ 經典讀物《三國演義》閱讀心得和體會5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體會5篇精選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5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心得體會5篇最新
★ 關於《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