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論和教師教育研究等教育學領域重點研究的課題。接下來我為妳整理了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壹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篇壹

 1.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計算教學枯燥無味,這是與新課標理念相違背的。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分鉛筆、分小棒的情境中感知余數的意義,理解余數壹定要小於除數。

 2.加強觀察、操作活動,在活動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是指導計算的基礎知識,為了突出意義的教學,教學中註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每壹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列出後,都讓學生再結合操作過程,說壹說這道算式所表示的具體意義。在相互交流、比較的基礎上學生逐步理解了有余數除法算式的意義,形成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認知。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要註意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操作規則,做到活潑、有序和高效。

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所教學的?統計?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壹標準下的壹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依照這壹理念,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運動會的情境串,並提供了具有開放性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爭論、比較的過程中,體會統計的生活意義,抽象出合理的統計方法。

 1. 創設故事情境

 在課的壹開始,向學生呈現了壹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壹下子就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 ?仔細看圖,妳看到了什麽?想知道什麽從而迅速把學生的註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

 2.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壹個完整的分類統計過程。

 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壹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知識和方法。這樣表述,其實是看到了過去我們在教學統計識時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然而 ,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才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復雜性,並在這壹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於是我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提出不同的問題,感知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比比這些不同就體會到了問題和統計活動是相關的,問題決定統計活動,統計活動服從於、服務於要解決的問題。

 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根據對所得數據的分析整理,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妳知道了什麽?在學生討論匯報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們剛才所提出的問題。

 兩張統計表有什麽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

 最後,讓學生根據廚師小熊和裁判長小象的問題分別為它們選擇合適的統計表,讓學生知道統計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及用途。

 課後的練習通過讓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煉,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後我發現了壹些不足之處:

 其壹,在介入統計表時目標不是很明確,直接進入課題。應該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就自然地進入了統計,在統計完成後,再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既完成了統計,又讓學生明確了統計的作用。

 其二,雖然也進行了壹些為什麽進行統計的教學,但是沒有把這種教學形成統計教學的習慣,即教師缺乏這種統計鏈的意識。雖然按目標達成了對統計圖的理解,但是學生卻因為獲得統計方面的知識的不完整性,使得學生缺乏應用於生活中的意識。

 這樣看來,要想較好的進行統計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能夠跳出課本,在對相關知識有壹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蘇教版二下數學教學反思篇三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壹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壹,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壹環。設計教學時我註意了以下幾點:

 壹、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拾,我和學生壹起回憶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學生對原有經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壹支鉛筆用什麽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裏拿壹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麽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說用厘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厘米並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後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說:?像這樣壹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