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有哪些?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有哪些?

邊塞詩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高適

高適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淒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淒切,皆脫前人窠臼,開壹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沈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進程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2、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岑參歿後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這是岑參詩文編集的開始。到宋代,《岑嘉州詩集》演變為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四卷本,則似由宋刊八卷本演變而來。現代點校版有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後所作的《岑參集校註》等。

3、王昌齡?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後,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壹步,他關於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薊門人,壹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和《登鸛雀樓》,在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編著的《唐詩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兩首詩還曾分別被人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壹詩被譽為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5、李頎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壹帶人,唐代詩人。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