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什麽意思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種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以達到勸誡、教育或諷刺的目的。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壹些文人學者壹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壹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寓言」壹詞,最早見於《莊子?6?4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1. 有所寄托的話。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陸德明 釋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 2. 指托辭以寓意。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壹》:“ 元祐獻詩十首,其詞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 王瓊 《雙溪雜記》:“後世山林隱逸之士有所紀述,若無統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廣見聞而資智識。” 3. 文學作品的壹種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常帶有勸戒、教育的性質。如我國古代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臘《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