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鯗”的讀音是什麽?

“鯗”的讀音是什麽?

拼音:xiǎng

鯗(xiǎng)

部首:魚,部外筆畫:6,總筆畫:14 ;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6,總筆畫:17

五筆86:UDQG 五筆98:UGQG 倉頡:FQNWM

筆順編號:431 四角號碼:90106 UniCode:CJK 統壹漢字 U+9C9E

基本字義

xiǎngㄒㄧㄤˇ

◎ 剖開晾幹的魚:~魚。白~。鰻~

◎ 泛指成片的腌臘食品:茄~。筍~。牛肉~。

詳細字義

〈名〉

(1) 幹魚;臘魚 [dried fish]

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晉· 王羲之《雜帖五》

(2) 又如:鯗鶴(即勒魚做成的魚幹);鯗鋪(賣幹魚、腌臘食品的店鋪)

(3) 腌臘食品 [preserved and cured food]

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 劉姥姥口中。——《 紅樓夢》

(4) 又如:鯗臘(幹臘魚肉)

2 延伸介紹

不僅如此,人們之所以對鯗魚青睞有加、又習慣稱鰳魚為鯗魚,相傳是在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05年)的 吳王闔閭時期,當時的東海之中有若幹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親自點兵出征,夷人聞之喪膽而收兵逃竄,吳王乘勝追擊至東海,與夷兵各據沙洲壹隅彼此對峙,相持近月而不得勝,此時忽起風暴,海上糧草無法補充,相峙兩軍均受風沙斷糧之苦。吳王於是焚香祈天,祈禱方罷,便見東風大起、海上粼粼銀波滾滾而來、環繞 吳軍四周,令人詫異。吳王命士兵撈起,卻是銀色鮮魚即鰳魚,於是三軍饑 勞頓解:而夷兵則片鱗無獲,因而大敗。吳軍得勝回朝,闔閭與群臣相見,敘述敗夷之奇遇、回想海魚之美味,即問手下“東海所余之魚何在?”回稟:“余者曝幹載歸”。吳王再嘗,方知幹魚之美猶勝鮮魚。故稱為“鯗”,即美味之魚。後俗寫為“鯗”,亦泛指為曝曬之幹魚。宋 範成大《吳郡誌*雜誌》載“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鯗字”;《正字通》中亦稱“鯗,本鯗,鯗為俗寫”。現《辭海》、〈現代漢語典〉等書中亦都有所敘述。

魯迅《復仇(壹)》中鯗頭,指剖開晾幹的魚,即幹魚(主要在江浙地區)。

關於"蝦子鯗魚"

這是蘇州百年老字號 采芝齋的招牌特產,常年都可以購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