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論美與醜的關系

論美與醜的關系

美與醜,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壹種對外在的對象的定義性的評價。而每個人對美與醜的界定又是與眾不同,眾說紛紜。原因有許多種,如我們的主觀色彩和客觀事實緣故。觀中西美學史得知,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對美與醜解釋的理解,也可以從傳統的文化熏陶情景下的詮釋解析。

哲學上美與醜的關系

在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的理論基本上不外兩種:壹種從客觀物質的屬性中去尋找美的根源;另壹種從精神中去尋找美的根源。他們喜歡用單純的、絕對的、永恒的“美”來表達,我們很難找到別的任何壹種替代方式。遵循著這樣的信條,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的偉大抱負之壹仍然是最大可能描繪出人的美。在那個時代,醜只是作為壹種附屬地位而存在,美主導,醜依附於美。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藝術的本質是對現實的摹仿,文學藝術是真實的。為西文現實主義奠定基礎。壹旦進入藝術,只能在不破壞和諧的美和單純的愉悅的情況下,稱為其整體中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正因如此,在當時的絕大多數藝術作品中,都禁止出現醜的形象。在後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開始認識到理性並不是萬能的境界,醜是獨立與於美之外,醜在藝術中開始取代美而占據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於此相適應產生樂與美學具有同等地位的醜學。

中方對於美與醜關系的解析,在中國美學史上,老子是把美與醜作為兩種不同的審美形態同時加以討論的第壹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美與醜相反相成,相比較而存在,並可以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當天下人都知道,美有美的用處,就不好了,就不美了,因為有些人就會拼命打扮,將醜的裝扮成美的。自老子之後,莊子則對老子的美醜觀作了進壹步發展。作為宇宙本體的“道”是最高的,絕對的美,而現象界的美與醜則不僅是相對的,而且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最後,在修道成仙上,道教美醜觀強調神仙的人格美。但從本質上講,還是強調了的世間人格美。

在日常生活中美與醜關系,美與醜是有區別的,而這種區別又是相對的,在壹定文化背景下對美與醜的認知是相對的。比如,在西方人對美女定義,壹般都這樣認為,臉部比較長,下巴略尖,清瘦而雙目有神,胸部豐滿而翹臀,金黃色的頭發,可為是絕世美女。而在古代中國的習俗中金黃色的頭發被視為不吉祥,是對醜的另壹種理解。又如,在藏族的傳統習俗裏,對美女的界定是烏黑的頭發,白裏透紅的臉頰,中等的身高,不瘦不胖的身體的女性被視為美女。由此可見,美與醜是沒有絕對的界定,美與醜是相互對立統壹的,美與醜是主觀的,美與醜可相互轉化的。

在個人的主觀色彩下,美與醜是沒有本質的區別,正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意識是客觀事物存在人腦中反映,但是由於自身情感的存在,喜歡的就是美,不喜歡的就是醜,這樣簡單的美與醜的界定太過簡單粗暴,再說美與醜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壹定評價,人界沒有聖神,人自身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因此,人所評價的美與醜也是朦朧的。

世界上的壹切東西的原本都是美麗的,由於後來的各種原因有壹部事物變了,變成了平凡,平凡的事物並不是現在的平凡,而是失去原先的美麗,失去了自身原本面目,而這些平凡的事物,有的又發生變化,不在再平凡,而乘著虛偽變成美麗的對面。沒有美與醜的本質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