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葉知秋的詞意為比喻發現壹點預兆就料到事物發展的趨向。
壹、釋義:
壹葉知秋的本義是從壹片樹葉的雕落,知道秋天的到來,後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壹般在句中充當定語。
二、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中寫道:“嘗壹臠肉,知壹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見壹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壹壺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
三、近義詞:
1、見微知著:意思是指見到細微的苗頭,就能預知事物發展的方向。能透過微小的現象看到本質,推斷結論或結果。在句子中壹般作謂語、賓語。
2、落葉知秋:意思是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秋天快到了。
3、因小見大:意思是從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問題。
成語故事和成語寓意:
壹、成語故事:
戰國末年有壹位住在深山裏的隱士,名叫天機子。他在家附近開墾了壹塊小田地,除了下山買日常用品,其余時間都不下山。
壹天,壹位叫作趙政的趙國貴族,跑到山上來散心,聽到附近的人說,這座山上有個隱士,就前來察看。趙政和天機子聊天的過程中,他發現雖然天機子很少下山,卻知道天下大事,而且還能夠推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他不禁好奇地問:“先生不用下山,卻能知道天下事,莫非先生是神仙,或是通曉厲害的占蔔之術?”這時候,只見天機子哈哈大笑說:“我既不是神仙,也不懂占蔔,我只是會從細微的跡象中,推敲出事情後續的發展和結果。
就像我們看到葉子落下,就知道秋天來臨了,天氣會越來越冷壹樣。而當我看到秦國滅了韓國之後,就知道趙國也難以保全了。先生,聽我壹句勸,不要回國,在這住下吧!”不久後,秦國果然滅了趙國,接著又陸陸續續滅了其他國家。
二、成語寓意:
這則歷史故事啟示人們重在仔細地體會細節,細節可以體現出很多相關信息,壹個細節可以代表著整體的發展形勢和很有可能的結果。事物都是有關聯的,有現在的細節跡象,就會有相對應的結果,當然,特殊意外除外。
但是,這些都是可能性的東西,有時候,觀察事物只看表面、皮毛,會延誤其實。“壹葉知秋”的那“壹葉”有可能是在春天被蛀蟲破壞的而飄落的葉子,所以“壹葉知秋”也只是妄下的判斷。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也有失誤的時候,“壹葉知秋”,也可能是壹個偶然罷了,畢竟壹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