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之字在古代有幾種用法

之字在古代有幾種用法

壹、代詞

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們)。

例如:①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暮寢而思之。(《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藺相如,可譯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見到藺相如,壹定要羞辱他。②代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覺時反復考慮這件事。③代擲棄的珍寶,可譯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

例如: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遊褒禪山記》)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圖慧褒開始在這裏住舍定居,死後就埋在這裏。②句的意思是: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二、助詞

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例如:①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②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的"。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什麽簡陋的呢?

②何後之有?(《勾踐滅吳》)

--有什麽遲的呢?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

3、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4、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壹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麽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人認為我美,是對我有所求。

5、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誌》)

--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三、動詞,往,到……去。

例如:①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轆轆的車聲越來越遠,不知道宮車到什麽地方去了。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