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曾子》。
原文是: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意思是:為人善良,雖然沒有福氣降臨,也將使自己遠離禍事;為人兇惡,哪怕沒有天降之災,也會離好運越來越遠。待人處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園裏的小草,每天看著好像沒有很高,其實每天都有生長。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來磨刀的石頭,看上去好像沒有損傷,實際上每天都有消耗。
擴展資料
《春秋》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
在每壹季的開始,壹般要寫“春”到“冬”四季的季節。古時歷法先有春秋,後分冬夏二時。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
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谷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