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口號大全 - 大長山簡介

大長山簡介

目錄1拼音2三副中藥大長山別名2.1大長山別名2.2來源產地2.3性味2.4功能主治2.5註意使用2.6化學成分2.7藥理作用3大長山別名4參考附件:1大長山處方2大長山中成藥3大長山1古籍中的拼音dà cháng shān。

2三副中藥大長山別名大長山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是《文山中草藥》[1]中記載的三對結的別名。

2.1大長山別名三太花、三太花、三百棒、大長山、羅達傘[2]。

2.2來源及產地:馬鞭草科植物千層塔或千層塔的根或葉。香葉抱莖。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2]。

2.3味苦、涼,微毒[2]。

2.4功能: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瘧正骨[2]。

1.治療風濕疼痛、咽喉炎、扁桃體炎、肝炎和痢疾。煎服:9 ~ 15g [2]。

2.治療惡性瘧疾。本品與少許花椒、草果混合,在瘧疾發作前壹小時煎服[2]。

3.治跌打損傷,骨折,無名腫毒,敷鮮之品;黃水瘡,煎水外洗[2]。

2.5孕婦慎用[2]。

2.6化學成分含皂苷類成分,主要苷元為齊墩果酸、槲皮素和沙雷糖酸。根皮含有甘露醇和其他多元醇。葉子含有α菠菜甾醇、芹菜素和阿魏酸[2]。

2.7藥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在動物實驗中有抗組胺作用。甘露醇有脫水作用[2]。

3中藥常山別名大常山大常山是中藥常山的別名。查看雲南中草藥精選。

常山是中藥的名稱,出自《神農本草經》。它是常山的幹燥根。虎耳草科的。長山呈圓柱形,常彎曲扭曲,或分叉,長9 ~ 1.5~2cm,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有細密的縱向條紋,表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的木質。堅硬,不易破碎,破碎時有灰塵飛揚;橫切面黃白相間,射線呈白色放射狀。輕微的呼吸和苦味。九常山呈暗黃色,略帶酒氣[3]。

常山味苦、辛、寒、毒,歸肺、肝、心經。具有吐瘧止瘧的功效,可用於痰飲、胸膈充血、瘧疾。常山為上行之用,有較強的吐飲作用,多用於胸膈積痰[3]。用黃或酒煎後惡心嘔吐的副作用可減輕,毒性可降低。可單獨用酒浸泡或酒煎用於治療瘧疾,也可與祛痰藥合用止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