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冬奧會開幕式爆棚,好評如潮。第二天早上看了新聞,了解了很多細節。我沒看,不是因為忙,而是覺得以後可以看。這種心情的轉變不是我老了,而是我對中國這樣壹個國家的文化更有信心了。
從火炬的“點燃”到“不點燃”,不正是我們祖先“有所為而不為”的哲學智慧的體現嗎?真的太有才了!這絕對是中國文化的壹種實踐,也是世界的壹種傳播。妳可以申請通信手段的專利。從歷史上的“火紅”火炬到“微型”火炬,絕對是“低碳環保”理念的最好例證和宣傳。
這種自信來自於文化,來自於實踐,更來自於實力。
生活中,當我們總是對某樣東西充滿期待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有太多的恐懼和焦慮。回頭看,每壹次火箭發射倒計時,載人飛船回收,航母首航,奧運會舉辦,國際會議舉辦.....我們並不擔心任何事情。但是現在,我們冷靜多了,我們成長了,我們自信了。這種信心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力量,相信我們能做到最好。
告訴壹個人第壹次在公眾面前講話不要緊張,其實充其量是壹種心理安慰。其實演講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我經常跟朋友說,不要太糾結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進行“家庭總動員”式的教育,浪費生命和金錢,有時候效果並不總是好的。從事教育幾十年,我認為化教育為無形,達到“有教無類”的目的,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就是“榜樣”和“文化”的力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合作、堅韌、堅持、親情、同情心作為知識很容易理解,但要轉化為行為必須是壹種價值取向。難度有多大?我壹直以為,當我們不再那麽功利,不再期待教育只是把人變成“人”的時候,就可以放下教育的糾結了。這個“人”應該是:有血有肉;有豐富的情感;不是冷漠和關心;自律和遵紀守法;不損人利己,不唯利是圖。......
壹個民族之所以存在和延續,是因為它的精神。文化自信是壹個民族精神的最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