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對“給教師的建議”的思考

對“給教師的建議”的思考

“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是關於提高教師技能和師德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以下是我對《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的思考,供大家學習參考。

看完《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1)我是壹個讀者。我讀了很多書,但我愛讀歷史書和散文。我從來不敢丟專業書。雖然它們中的許多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但壹旦我拿起它們,就很難放下它們。讀書改變了我心靈的寬度和對世界理解的深度。它讓我變得自信和成熟。但即便如此,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還是令人震驚的。原來老師可以這樣,書也可以這樣教!

這本書確實給了我很多感觸。在這裏,我只就他的100條建議中的第壹條“請記住,沒有抽象的學生”,談壹談我的粗淺體會。就算我借此機會分享給妳,也更吸引人。希望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更多精彩的東西。

以人為本“請記住,不能有抽象的學生”是100條建議中的第壹條。蘇霍姆林斯基把它作為100條建議中的第壹條,我想這壹定有他的深意。蘇霍姆林斯基把對人——身份(即學生)的關註放在第壹位,指導並要求我們如何善待每壹個學生。他認為最重要的不應該是分數,而是要關註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來源於閱讀,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老師說的那樣,“我為這門課準備了壹輩子。”而且,總的來說,我壹生都在為每壹節課備課。而這個題目的直接備考,或者說現場備考,只用了15分鐘左右。“看了這個,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麽有些特級教師上課可以得心應手,胸有成竹,遊刃有余,讓那個人覺得聽課是壹種享受,但盡管精心準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卻常常感覺語言貧乏,上課缺乏感染力。真的是“書用了,就少恨了”。原來這是因為妳不用壹輩子備課,也不用上課前花幾個小時,結果不壹樣。

這些建議對我幫助很大,讓我更加精通課堂實踐。我也發現這本書講的最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真正教給我們壹種正能量,壹種動力。這些都是蘇霍姆林斯基引用的真實案例,基本上讓我坐對了位置,從根本上找到了原因。

我們應該用心去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而不是別人的閱讀經驗。我們可以慢慢閱讀,通過仔細咀嚼來理解壹些東西;也可以結合實踐反復閱讀壹個自己感興趣的建議,從實踐中發現新的有價值的想法;我也可以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多看看其他的書,從對比中得到更多有趣的東西。像李鎮西、薛儼和鄭傑壹樣,正是在這樣的閱讀中,他們感受到了,從中學到了,有所成就,寫下了壹些東西!當然,別人的想法可以和我們產生共鳴,但永遠代替不了我們的想法。不然怎麽會有幾百個人讀紅樓,有幾百個黛玉的形象?

願每壹位老師都記住:壹個月,壹本書,讓閱讀成為我們行走的方式;壹輩子,壹節課,讓課堂成為展示妳我人生價值的舞臺!

對《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的思考(二)我從事教育工作九年,當過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壹些工作經驗,但是工作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在與同事的接觸和與同事的交談中,我知道了壹本書,叫《100條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就像每個老師心中的聖經,備受推崇。這個假期終於看了這本書,從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和知識!這裏我就說說我對其中壹個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談到如何看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說:在我們的創造教育工作中,“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骨頭”之壹,恐怕沒有壹個老師不願意答應。有壹些學生花在理解和記憶課本上的時間是大多數普通學生的兩到三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想別的事情。第壹天學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了;為了防止遺忘,在教完教材後3、4周(但壹般是3、4個月)進行紮實的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我發現壹學期以來,後進生的問題真的讓我很頭疼,所以我迫切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啟示。

第壹個問題是,後進生是怎麽產生的?相信每個老師都會普遍覺得,這些學生永遠是最麻煩的群體。數量不算太多,但危害很大。投入的精力不是少了,但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甚至更多時候是徒勞的。我們能想象壹個孩子從進小學的第壹天起就壹定是後進生嗎?我覺得答案壹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來想想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他們這種情況。

我們知道,如果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信書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所謂知識,除了應付考試,還有多少是生活中有用的?為什麽很多後進生過早進入社會,他們的後期發展往往比學校裏壹些所謂的高材生好很多?我壹直在反思後進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怎麽壹點壹點消失的,他們在學校每天最感興趣的是什麽?尤其是我們這樣的技校生。怎樣才能真正接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的積極因素,激活他們內心的積極細胞?而不是把發展的眼光局限在壹些貧乏的知識上?我們應該更加關註他們想要的東西。

所以,面對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能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所有教育的壹致性和現在學生的階段教育目標的壹致性,那麽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壹個具有另壹種發展能力的可塑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對“後進生”的教育中,他總是努力滿足這壹要求,也向所有教師提出這壹建議。驚訝和欽佩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衰弱,就像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萎縮壹樣。小學生所伴隨的智力、性格、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有什麽東西在他們面前讓他驚喜,讓他敬佩,他們的頭腦中似乎有某種強大的刺激,喚醒大腦,迫使大腦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從他們的內心觸發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講了壹個關於學生費佳的故事。教了他五年——從初三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那時候就會得出結論,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頭腦裏,他沒有時間去形成條件所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頭腦剛要轉向另壹件事的時候,他就忘記了前面的那件事。在其他年級,也有和費佳有些相似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人數不多。我為這些孩子編了壹套特別的習題集。問題集中有200道左右的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收集的。每個問題都是壹個迷人的故事。大部分不需要算術運算;解決這種習題需要先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已經趕上了他的學習成績:他可以解決和其他學生壹樣的算術應用題。到了六年級,孩子突然對物理產生了興趣。費佳成為“青年設計師群體”的活躍成員之壹。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的書就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尤其是在歷史和文學方面。然而,每壹個困難都是通過閱讀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入壹所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為壹名技能高超的專家——機床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看似普通,但裏面的知識卻不容易被看穿。初中高中的時候,很多老師給學生補課。補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到主課沒有掌握的課本。但我認為應該鼓勵教師以學科教育為主體,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各個學科的教師在課堂上自覺融入意誌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系的教育。教學生閱讀和思考。因為讀書就像讓心靈感受到壹種意義,喚起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越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越多,要多讀書。讀書可以教會他思考,思考會成為激發智力的刺激物。書籍和由書籍激發的生活理念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手段,死記硬背是使人的智慧變得遲鈍的敵人。學生想的越多,對周圍世界不了解的東西就越多,對知識就越敏感,作為老師的妳就越容易開展工作。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我們可能有壹個誤區,就是只要求學生知識技能,要求他們如何遵循同樣的規章制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做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老師越來越累。如果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展,我想學生在逐漸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會再有壹些影響學習的負面情緒了。老師的講解和監督永遠是外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和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後進生的轉化可能不會成為老師的大問題。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成功感和自信心,從而保持壹種熱切而飽滿的心情去接受高技能的挑戰。打開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求知欲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授輔導都無法提高他們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我們教育壹線的老師來說,無疑是壹個很好的啟發。

我相信,只要我們把那些所謂的“後進生”從心裏喚醒,他們很快就會成為大家稱贊的極品!我會繼續研究那些給老師的建議!從中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妳才能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對《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的思考(三)最近讀了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長期以來,由於工作繁忙,我忽略了靜下心來學習。我總是借口自己沒有時間,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前不久看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卻深有體會。

書中提到壹個問題:老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壹天壹夜只有24小時!的確,正如老師們所知,我們每天要做的幾件事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處理學生中的各種問題...現在要抽出時間學習,搞科研。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來源於閱讀。只有每天不間斷的閱讀,才能和書結下壹生的友誼,就像潺潺的小溪,每天不斷註入思想的河流。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老師說的,“我壹輩子都在為這門課做準備。”

而且,總的來說,我壹生都在為每壹節課備課。而這個題目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大概只用了15分鐘。“看了這個,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麽有些超壹流的老師上課可以得心應手,胸有成竹,遊刃有余,讓人覺得聽課是壹種享受。雖然他們在課堂上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壹絲不茍,但在課堂上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覺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的是“書用了,恨少了!“原來這是因為備課壹輩子和課前備課幾個小時的效果肯定是不壹樣的大師讓我知道讀書不是為了明天的課,而是為了內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要知道,作為老師,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我們在課本上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只是滄海壹粟。沒有“源頭活水”,怎麽教出好學生?

書中的每壹篇文章都談到了壹個問題,有生動的實踐例子和精辟的理論分析。其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書中還特別註重德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學生足夠的尊重,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道德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話語,而是生活中的細節,壹個微笑的眼神和壹句親切的話語...“應該教會孩子去愛,而不是去談論愛,去體驗和珍惜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找話來訴說不存在的感情……”反思他們的教育是不是缺少了什麽?

作為壹名壹線教師,看完這些文章,真的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走上合格教育工作者的道路。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讓自己的桃李滿天下!

對《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的思考(4)最近學習了《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感觸頗深。澄清了很多道理。作為壹名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尤為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的老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升自己。所以要多讀書,用書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壹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和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的“壹言堂”被徹底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名師。

讀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民主性。在學生眼裏,老師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會平衡。這樣的老師最能受到學生的尊重。學生願意接近我。他們經常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感受,煩惱和困難。因此,我經常與學生交流,這是壹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是壹項崇高的事業。教師應該對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銳的態度。老師面對的孩子是最美麗的東西。他們有純潔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和美好的願望。如果妳不能捕捉到那些美,妳就辜負了大自然的饋贈。教師只有對美好的事物高度敏感,才能發自內心地愛自己的孩子,才能因為愛而充滿喜悅。教師要有壹顆“赤子之心”。做壹個很單純,簡單,好奇,幼稚,有時候有點傻的人。教師要有獨立的思想,讓我能經常思考教育,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麽教,怎麽教,把教育活動融入生活思考。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作為人,需要灌輸精神理想,那麽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順應人性。學生需要珍惜,在工作的過程中學會包容學生,學會與學生和諧相處;另壹方面,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罰學生。所謂“懲罰”,是指對不規範的行為施加消極的制裁,以避免其再次發生,促進符合行為的產生和鞏固。但是,我們必須註意以下幾點:第壹,教師在管教學生時應具有教育性;第二,尊重學生的人格;第三,懲罰要合理公正;第四,處罰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好孩子。如果我們把好孩子當成學生學習的榜樣,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淘氣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好孩子,將來可能就是“弱勢群體”,加入到失業大軍中去。

總之,通過這壹階段的學習,我的理論水平提高了,思路更清晰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這次理論學習壹定會讓我受益匪淺。

可能因為我是壹名師範生,所以特別喜歡對如何成為壹名好老師有幫助的書。在圖書館看到《給老師的壹百個建議》這本書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覺得它很特別,壹部分是因為它的書皮,壹部分是因為它的震撼。壹百條建議?是哪壹百?怎麽會有這麽多?好奇心驅使我把它從架子上拿下來。

《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壹位有著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了這本書《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有壹百條給老師的建議,內容相當充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此外,書中的100條建議,每壹條都談到了壹個問題,有生動的實踐例證和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通俗易懂,通順易讀,非常適合將來走上教師職業道路的師範生。

我看完覺得這是壹本教育經典。相信大家看完之後,真的會和我壹樣覺得這是壹本值得壹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忠告看似表面,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到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還用了很多例子和經歷,生動清晰地闡述了教育學和心理學枯燥的基本觀點,讓人不會因為枯燥枯燥而放棄,反而因為是生動的例子而更渴望壹下子看完。

雖然看這本書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還是能說出100條建議中的幾條。比如其中壹條就是“把基礎知識保留在學生的記憶裏”。這個建議就是,作為老師,要堅定地讓學生打牢基礎,就像上層建築只有在經濟建設之後才能建成壹樣。如果壹個學生連基礎知識都不紮實,他將壹事無成。還有壹個“我該如何學習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看完之後,我覺得我們不能放棄任何壹個學生,就像許三多說的壹樣,不能少。

除了這兩個建議,其他的建議也很精辟,對成為壹個好老師很有幫助。相信大家看完這本書,都會和我壹樣覺得這本書很貼心,很有啟發,因為這裏的每壹個建議都有利於教師開闊視野,提高水平。可以作為如何做人和激勵人的壹面鏡子。也是壹本全方位培養的教材,可以借鑒。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反復閱讀、品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