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叫賣藝術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壹)發展現狀
作為老北京傳統優秀文化的叫賣藝術是過去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壹種做買賣的廣告形式,歷經百年,在建國後由於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而逐漸消逝。據調查,目前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老胡同裏,很難聽到這種傳統的吆喝叫賣聲,而精通這些傳統叫賣藝術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以前這些老藝人都是專心精研於自己的技藝絕活兒,在行為上基本上是以個體獨立表演為主,由此形成了壹些“個體王”,如“香煙叫賣王”、“水果叫賣王”等。
目前有些人意識到這壹問題,從2005年開始,張振元、臧鴻、張桂蘭、盧誌冬等壹批民間藝人就開始以團隊合作形式,恢復老北京叫賣這種表演形式,並逐漸組織了壹些叫賣表演團隊,宣傳老北京叫賣藝術。
(二)面臨的問題
老北京叫賣藝術能夠被保存下來,並艱難地發展到今天,其成就是來之不易的,但是它面臨著自身傳承發展的諸多問題,結合筆者的調查歸納如下:
1.城市經濟社會地發展與文化語境的移位。城市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面貌、人們的行為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北京”很少,真正地懂老北京叫賣藝術的更是屈指可數。不理解、不支持,認為老北京叫賣藝術是市井文化的現象和說法也不絕於耳。
2.政府精力有限,扶持力度有待加強。由於文化部門本身的職能限制和所起的作用有限,僅靠其壹家並不能做好相關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政府應當於學界、社會三方***建,三方***管,齊心協力地做好這項工作。
3.優秀傳承人的缺失與資源整合。目前,已知的老北京叫賣藝術的傳承人已不多,除了張振元、臧鴻、張桂蘭、盧誌冬、孟雅男等壹批民間藝人外,再也沒有誰能當眾表演老北京叫賣藝術了,並且前文已經提到,在2005年之前,老北京叫賣藝術界的藝人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多數是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做叫賣藝術的傳承,這也無形的造成資源不整齊。
4.老北京叫賣藝術後繼者的缺失問題。老壹輩的逐漸離開,年輕壹輩又無法很快地學會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和京韻,形成了人才的斷層,必然會影響到老北京叫賣劇的傳承。後繼者的培養似乎是老者們的壹個重要任務,也必然需要老者們嘔心瀝血地付出。
老北京叫賣藝術的保護
老北京叫賣藝術作為原生態地展現老北京市井生活風俗的壹種口頭民俗文化,同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它作為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是對歷史的積澱,更有鮮明的老北京文化滲透其中,基於此,對老北京叫賣劇進行深入挖掘和保護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老北京叫賣藝術保護
筆者以為,保護老北京叫賣藝術,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如手:
(1)樹立正確的保護意識,保護好老北京叫賣藝術的“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壹些地方政府提出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為此在保護老北京叫賣藝術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其過度開發利用和商業化操作傾向,在叫賣藝術整合,技藝傳承上多下功夫,把叫賣藝術和時代風氣結合出來,創作出壹批新的叫賣藝術作品。
(2)註重保護發掘“本體風格”。對於老北京叫賣藝術來說,需要保護和傳承的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更應該註重這種叫賣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本體風格”。“本體風格”就是不同的叫賣吆喝需要由不同的行為主體來完成,例如剔頭壹類的活兒需要男性來完成,而賣菜、賣水果壹類的吆喝叫賣則以女性居多;同時在叫賣用語上、發音方法上、配合的樂器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因而在傳承過程中應當註意這方面的問題。
(3)大力保護和發展優秀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傳承人的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筆者在這次田野調查中發現這些傳承人或年老多病,或疲於應對各種事務,或貧病交加,再有壹些會此項技藝的人只是把其當作壹種平時的愛好或是謀生手段,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傳承人的缺失。再有大部分年輕人受新潮社會思想的影響,都不太願意學習傳承老北京叫賣藝術,目前已知的年輕代傳人只有上文提到的孟雅男,還有臧鴻老人23歲的孫子臧誌彪。
(4)營造有利於老北京叫賣藝術發展的文化語境。老北京叫賣藝術不只是會幾句簡單的吆喝,而是要從這種吆喝聲背後本身挖掘出老北京原生態的文化。可以借助政府、社會受眾、高校等力量,不斷深入推廣普及老北京叫賣藝術,讓它走出胡同,走出小巷,真正進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以壹種全新的姿態去喚起人們對於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回憶和眷戀。
2.基於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老北京叫賣藝術保護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城市經濟的高度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準備了土壤,同時全球壹體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有如經濟結構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結合老北京叫賣藝術,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更好地發展老北京叫賣藝術:
(1)在充分挖掘老北京叫賣藝術的基礎上,打造出壹批精品節目。據筆者調查時發現,在所有老北京叫賣藝術展示現場,幾乎場場爆滿,大部分觀眾是地道的老北京,也有很多外來遊客,他們聽到幾十年前的聲音,倍感親切,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2)資助藝術家創業,促進文化產業化。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老北京民間藝術團和優秀傳承人孟雅男在將老北京叫賣藝術市場化的過程中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壹定的成績,如成功地將老北京叫賣藝術搬上了舞臺,搬上了熒幕,讓老北京叫賣藝術走進了校園。
(3)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老北京叫賣藝術構築多層次的發展平臺。老北京叫賣藝術完全可以在前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適時召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論壇,以各種形式充實論壇內容,喚醒各界對於這壹傳統技藝的重視,為老北京叫賣藝術的發展營利良好的外部環境。
3.基於影視人類學視野下的老北京叫賣藝術保護
影視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建立在人類學和影視學兩者結合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近三十年中,中國的影視人類學發展很快,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時,作為壹門新興學科,在發展過程中也凸現出壹些認識和實踐方面的問題。
當下民俗誌記錄書寫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民俗誌內容越來越受到認可,這種記錄方式有著直觀生動的展示方式,並且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通過數字化記錄可以將其納入數據庫範疇;但是在具體記錄方式上,壹定要堅持有著民俗學學科的框架視野下,堅持民俗學的記錄意識;同時在記錄過程中要保持其真實性、完整性、藝術性,以其通過照片、影像、調研報告、數據庫等數字化方式再現還原最真實的民俗現象。結合筆者本次調研的老北京叫賣藝術,筆者以為在記錄時要做到直觀形象、科學真實、信息完整性等幾個方面。
綜上,以影視人類學視角來記錄老北京叫賣藝術、以文化創意產業來發展老北京叫賣藝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來保護老北京叫賣藝術,三者結合,在保護和發展這種叫賣藝術的時候為它賦予全新的藝術生命力,讓它走出低谷,重新綻放。